当前位置:首页 » 纵观深国交 » 正文

毕业生的讲述 - 专业与职业篇 SCIE19年校刊(39)

98928 人参与  2019年12月17日 12:08  分类 : 纵观深国交  评论

丹桂萨沲 Sunny

深国交2016届毕业生

就读于美国科尔比学院

 image.png

学了快6年的西语,真的够6了吗?

  断断续续学了快6年西语,今年终于有机会去一个说西班牙语的国家大展身手了!虽然一方面我很激动能够亲身测试一下西语水平到底怎么样,但另一方面还是有点担心。早上起来第一句话是“Hola”,睡觉前说的会后一句话是“Buenas noches”而不是“晚安”,想想还是有点害怕。不过,这些担忧已经是四周之前的了。差不多三周的浸泡式语言学习后,加上朋友和项目负责人的帮助,和一点点酒,我已经慢慢习惯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image.png



在Peñafiel品酒

大家好啊!我叫丹桂萨沲Sunny,现在在Colby College读大三。很久没更新了很不好意思,不过大二真的太忙了。今年我在西班牙做一年交换生,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大学留学(虽然在美国已经是留学了)的生活。尤其是在学西语的学弟学妹们!可能某一天你也会去到我将要去到的地方呢!第一个学期我将在西班牙南部的University of Cordoba(UCO)学习,跟PRESHCO项目做交换生;第二学期我将跟Colby自己的项目去西班牙北部的University of Salamanca(USAL)交换。二者都是十分古老的大学。

九月七日到达Cordoba之前,我们在西班牙北部进行了2周左右的旅游,参观了10个省4个自治区。(省有点类似中国省的概念,自治区更像中国城市的概念)我们在Madrid着陆,然后往北去到了Ávila, Salamanca, Peñafiel, Burgos, Bilbao,然后最后去到Santander旁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庄Comillas安静地进行强化语言课程。(见地图)

image.png

行程上,作为一个basic的游客,我拍了不少照片,也帮我回忆起旅途上的不少细节。不过在此为了保持篇幅简练一些——我只分享这次旅途中三张我最喜欢的图片。如果你对某个地方感兴趣的画,可以再跟我联系哦!

 这副壁画在USAL一个博物馆的天花板上。正如其名,它:

1.    画在天花板上;

2.    画的内容是12星座和其他一些天体。

我们的导游还指出了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画底部在吹风的人(图里看不见,因为没有拍到☹),包括太阳以及其他天体。注意哦,这是我们在西班牙的第二天,我的耳朵还在慢慢习惯西语的声音,所以能够捕捉到“viento”“sol”之类的词语(加上肢体语言的帮助),我已经非常引以为傲了。本来我并没有太在意这张照片,因为PS前它灯光过暗,颜色没那么鲜艳而且还有点模糊。不过还好和我们同行的UCO学生Sergio不断跟我强调说他超级喜欢这幅画啊!于是,我决定利用我的三脚猫PS技巧拯救拯救这张照片。所以,呐,你们现在能看到这张美丽的照片多亏了科技和倾听他人的双重功劳。

 image.png


Burgos街景

我原来在这张照片和Burgos至高点的全景照之间纠结。最终,我的心还是选择了这张~我新买的笔记本写着 “Busca la felicidad en las pequeñas cosas”意思是“在细节里寻找快乐”。此次暑假,我深深体会到了这句真理并想以后也继续延续下去。俯瞰整座城市时,人人都会为城市之美而赞叹,但是小细节之美常常会忽略。正如图中的这个小巷,在Burgos几乎每个转角都可以看到。不觉得有点像哈利波特里的对角巷嘛?!和同行朋友们探索这个小镇的时候,我不禁深深被这街景的朴素而简单的美吸引 。我并没有站在高处鸟瞰,而是作为普通人用普通人的角度观察;这张照片也不是一般会在Google上搜Burgos会看到的照片,反而是你身临其境在这里通过相机才会注意到。可能许多年后,我可以把这些照片变成明信片,然后拿着它们回来去寻找当年的取景地。到时,可能真的物是人非事事休了吧。

 image.png


在San Sebastian的午餐——tapas

在西班牙,不就该吃吃吃嘛?!在Bilbao的时候,我们去附近的小岛San Sebastian进行了一日游。San Sebastian虽然没有Madrid和Barcelona那么出名,但是那里的物价之贵仅次于那两所城市,在全西班牙排第三。我对西班牙的印象是那里充满了天主教的洗礼,因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奢华高大的大教堂,包括San Sebastian许许多多数字“3”的巧合——3座山,3座岛屿。。。(数字3在基督教里是一个比较神圣的数字)

不过话说回来,这张照片背后有故事。回想一下远古时期采集食物有多艰难,不过其实现代社会也不容易,尤其如果你毅然决然自己在一个陌生国家去一个人找午餐。是的,就是我。本来,我想去米其林餐厅Bodegón Alejandro体验一把奢侈,然而我穷。Tapas餐厅比较便宜,所以我走进了一个Tapas餐厅Beti Jai Berria。然而。。。我在这里花的钱比如果去米其林餐厅还多(26.62欧),因为我高估了自己的胃并低估了价钱。Tapas类似于小点心,一般去餐厅你可以跟服务员要一个碟子,然后端着碟子去柜台,看到哪个喜欢的点心就伸手抓到盘子里。而且西班牙是个十分热爱社交的国家,所以tapas餐厅座位都很少,大部分都站着边聊天边吃tapas边喝啤酒。所以啊,经不住美食的诱惑,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就特别容易金钱流失。最后呢,我还剩40%的食物没有吃完。我真的不喜欢浪费食物,但西班牙好像并不是很推崇打包文化。我从来没看过有人拿着打包盒从餐厅出来。

不过呢,以一个高歌结尾:这场午餐历险记后我还是挺高兴的,因为这说明我终于可以在一个说西语的国家活下去了! 

韩梦泽Kerry

深国交2017届毕业生

就读于英国杜伦大学

在英国,学法律 

我是在英国杜伦大学学法律的韩梦泽,深国交2017届毕业生。这篇文章主要想为大家介绍一下在英国学习法律的基本信息,并分享一下我这一年在英国学习法律的经历。

 法律课程基本信息

英国法律的授课模式和其他文科相似,一般都分为lecture(一个年级一起上的大课),seminar(10-20个人的小组课),和tutorial(10个人以下的课)。杜伦大一法律专业有6门必修课,基本每门课一周有一节lecture,一个月有一节seminar或者tutorial。Lecture是用来过知识的,seminar和tutorial一般是针对一个主题的复习,或者准备论文及考试。后两者需要提前准备,做好大量的阅读,才能保证课上的参与。每周的上课时间很短(5-7小时),基本都是靠自己阅读,例如杜伦法学系要求学生每周至少30个小时以上的自习时间。原因是reading list是很长的,平时跟进课程至少要把compulsory list看完,写论文的时候还需要大量去阅读recommended list。大一的话,一般一个学期(2个月)每门课会有一篇1500字左右的论文。 

除此之外,每个老师每周还有几个小时的contact hours。如果你想好好找他们讨论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希望他们帮你过一下论文,这是很好的机会。有一点是一般他们会倾向于学生提前预约,所以提前两天抽2分钟发一封邮件比较好。 

关于法律专业课,每个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同,但是如果最后你想拿到一个qualifying law degree,必修的有以下几门课:criminal law,trusts law,land law,tort law,contract law 和public law。英国最近也在调整学习法律的模式,2020年以后的体系应该会有较大的改变。 

我的一些体会

在英国学习法律一年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永远不要要求有一个标准答案”。一直以来我在国内包括在国交选的课基本都是理科,所以一直都觉得任何知识都要有一个对错之分。但是在法律的辩证里通常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就连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用不同的角度解释也是会有不同的答案。关键是你能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并且让对方相信它是对的。 

我的第二个感受是“千万不要拖延“。从第一天进入法律的大门你就会看到一长串的reading list,听到从老师到求职中心向你施加很大的压力,从学长学姐口中听到论文或者考试有多么难。一下子可能会很难接受,觉得事情太多反而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做起。从我的经历来说我觉得心理的压力大于实际学业的难度,所以怎么克服这个压力是很重要的。建议有兴趣去英国学习法律的学弟学妹们一定要记住三点:多阅读,多总结案例,不要把所有需要背的记的东西留到最后考试关头(把案例都留到最后背是真的背不完的)。最后考试关头要多总结,分析一下试题的规律重点复习常考题型,还有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练习多一些过去的考题。   

社团活动

英国这边的社团活动本就丰富多彩,又因为律师这一行对除学业外的其他能力很看重,法律类社团格外多。一进大学就会有career fair,可以选择性参加一两个法律类社团。除了法律类的社团,义工类的社团也很多,而且这也是如果以后想申律所他们很看重的一点。如果想自己创建一个社团也是很好的想法。 

最后还要恭喜一下申上Bristol法律专业的2018届国交校友Cindy和John, 很为你们高兴!如果学弟学妹们有对在英国学习法律有任何疑问的话也可以来找我聊聊。

image.png

暑假参加的为期6周的柬埔寨志愿活动


张海韵Gladys

深国交2018届毕业生

就读于英国伦敦政经

image.png

来国交追寻最初的梦想

第一次知道国交是初二的时候,在此之前,我并没有要出国留学的想法,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考好试去一个国内不错的大学,甚至早早决定了要学文科,因为理科实在是不擅长,尽管这样会使专业选择范围缩小。 后面到了国交, 发现这所学校里有着十分开放的氛围,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社团活动乃至选的专业都是五花八门的。

我最开始就想在大学选择和金融相关的专业,奈何国内高考难且压力大,于是渐渐有了一种要不选一个好考的文科专业好了,直到进了深国交,发现大家选择大学的科目,更多地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 于是我在G1时加入了bpc(商务实践社)。这个主办商赛的社团,在学术上的氛围较为浓烈,很多时候需要私下里去阅读和学习,这重新激起了我对于金融、经济的热爱。在比赛中,我们所学到的更是大于书本上刻板的知识,这也渐渐给我勾勒出了一个有关未来学业的蓝图。

image.png

在社团选择上, 除了偏正式、学术性较强且锻炼人的BPC,我还选择了茶艺社,一个听着就很养生很休闲的社团。后来为了更好地迎合社团讲课的需要,我还专门前去考取了茶艺师的称号。或许这听起来有些无趣,茶艺可能更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的,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的确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因而多了一门“手艺’’。 

此外,国交的课外自我支配时间也十分地多,老师一般不会给学生布置多少功课,大体上还是靠着自我约束。这一点也是有利有弊, 对于不够自律的同学很容易就会迷失,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感受和体验生活。作为一个新兴城市,深圳有非常多的展览,在空余时间我也是比较喜欢去参加的。深圳时装周的时候,我也跟着凑了一下热闹。这一切的课余活动,都是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感受世界,继而开拓眼界,而非一味地沉迷书本无法自拔。 

总而言之,国交4年,我觉得最珍贵的不是学校的名气带来的一些虚名,而是高中时能与一群优秀的人亲密同窗。或许老师们并不像是在普高那样会给你全方位的指导,但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却是弥足珍贵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领域,并愿意帮助大家去一起探索。在scie,是真的印证了“人外有人”这句话,而在大家的鼓励及学校开明包容的气氛下,我也是逐渐探索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

贾若琛Cherie

深国交2018届毕业生

就读于英国伦敦政经

image.png

怎样处理爱好和专业的关系? 

当太多人都开始选择经济的时候,我开始动摇,是不是应该选一个我十分热爱的东西作为专业?我喜爱的事情有很多,我热爱香港电影,喜欢自己写影评,喜欢读书写字安静的日子,可是作为专业,对我来说不够充实和具有挑战性。

在A年级接触了经济,我遇到了经济老师David Arthur,也非常喜欢上他的经济课,每节课都非常充实有很多的东西学到,偶尔也会看很多很好的讲座视频拓宽知识面。他一直倡导他的学生不只是学习经济,而是鼓励我们对生活有更深的思考,在他的课上,学习到的也不只是经济学。和老师课下聊天的过程中,他告诉过我未来去到的地方不一定就是你最开始想去的地方,你会像一艘在海上行驶的船一样歪歪扭扭地偏离方向,又回来,但是最终,还是会到达一个远方的目的地,也许就是你想要的结果。

image.png

准备申请的时候我也会上网听一些经济公开课,在刚接触的时候我绝不会说我热爱经济,只是经济让我感觉像海洋一样有学不完的东西可以发掘,有各种看似无关的事可以被联系起来。我读过一句话说经济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科,这个让我对经济充满好奇,研究经济可以是长久的事情,绝不会失去新鲜感,也绝不会有一天没有挑战进步的空间。对于我来说,这是很合适的专业方向。

image.png

后来慢慢意识到,爱好和工作是要分开的。作为爱好,如果不一定擅长,拿它当专业或是未来的工作就会很困难。另外,当一个爱好只是爱好的时候,不需要向任何人妥协或低头,不需要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整体的利益来做事情,需要考虑的,只是我们自己的喜好。而工作不一定是爱好,最好是很擅长的事情,就很容易喜欢做这件事而且长时间的持续做下去。认识到这个我就不再为寻找一个热爱的事情作为专业而迷茫,经济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让自己感到充实的科目,与其说我爱经济,不如说我热爱学习经济的感觉更恰当一点,想到未来进入大学可以了解更深的内容,听很优秀的老师、同学不同的见解,参加讨论经济问题的活动,就充满了热情和燃烧感,可以让我一直往上走,变得更优秀。

image.png

即使去到了想去的大学并且是想学的专业,申请季还是有很多遗憾。在很关键的时期,我知道我没有尽全力,这种后悔是长时间的,在初期会感到非常痛苦,但是会慢慢转变为正能量的东西,鼓励自己接下来的日子里每一个任务都要尽全力去做好,每一个想要尝试的机会都不应该放弃,哪怕结果不尽人意,也绝不会后悔。这种感觉让现在的我对待每一件事都非常认真,一定会尽力做到最好。

image.png

在深国交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学长学姐和好朋友。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在不同的领域非常优秀。在国交前两年同宿舍的学姐,和她们待在一起既有趣开心又通过了解他们在看的书或者电影提升自己。后来加入电视台并当了第三届的社长,很怀念和学长学姐一起说说笑笑拍视频的时光,学到很多。不论是不是身边的好朋友,优秀的人一直在影响着我,有时候,站出来看自己,一点一点向优秀的人靠近,他们像是我的灯塔指引着我,也是我一步步变得更优秀的标准。 

image.png

最后一天降旗仪式,校长让我们自己回顾国交的时光,我看着红旗一点一点降下来把令我难忘的事情放电影一样想了一遍,都是和好朋友一起轻松快乐的时光,在国交已经得到太多,太快乐。可以带着新的目标,去到下一个阶段继续追求热爱的事。

刘宗灵Thomas

深国交2015届毕业生

就读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image.png

做一个哲学系的优等生

刘宗灵Thomas目前在大学主修哲学(荣誉)、经济双专业。就读深国交期间,他首创并带领中国第一个高中生德州扑克社团“深国交德州扑克社”、联合创办公益慈善类社团“童莘社团”,曾任学生会英语部、策划部部长和深国交男子排球校队教练等。本文为国交在校生曾紫蓉Mary 2018年对刘学长的采访。 

Q: Thomas你好!首先,恭喜你获得哲学系双料奖学金!最终获得奖学金的感觉怎么样,一开始有想过自己能得到这个奖学金吗? 

A: 当然没有想到自己会获得这个奖学金(其实上一次也是非常意外惊喜),因为这是非常难的一个年度论文竞赛,每年只有一个人可以获奖。在最开始的时候,我都没有打算参加这个比赛。直到我后面发现我其中一篇文章写的内容太多,思绪泉涌,根本停不下来,到最后写了很多。正好,字数符合了这个论文比赛的要求。然后我就想着,那为什么不试一下呢,于是乎我就决定参加了,所以没有做太多的准备。但是由于我在和教授们聊了之后,他们说非常的好,我就决定继续去写继续修改,所以之后出了这篇文章。 

Q: 原来如此,所以你并没有提前为这次奖学金做任何特殊准备。大家现在普遍的一个认知是,中国学生在文科方面相较于英美本土学生会较弱一些,你觉得自己在哲学学习中会比身边本土学生更吃力吗? 

A: 当然会有困难和劣势。原因是,哲学的学习过程中包括了阅读、理解、思考、分析、讨论、写作、修改;而这些部分都和英文息息相关。如果母语不是英语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习的质量。特别是阅读和写作,它们对于国际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想要在这些方面做得比别人更出色更优秀,就会需要加倍的努力。我作为一个中国的学生,当然也会碰到关于哲学学术英语上的一些困难,但是因为我用了多种学习方式,我觉得我不仅学到了更多东西、学的更深、而且也不会那么吃力(方式包括了哲学视频、与教授聊天讨论、看多个论文、谷歌与维基百科等)。

Q: 那么,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哲学这门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呢,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你的心路历程吗? 

A: 在大一的时候,因为美国通识教育的要求,我选择了一门History of science科学历史的课程。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讲起,再到笛卡尔、牛顿等等。大家可能不太知道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交融:很多年前他们是一家。我目前的理解是,科学是后来从哲学中分出来的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所以我在学这节课的时候,开始慢慢接触到了科学与哲学的历史,感觉哲学挺有趣的。后来,在大一下学期就选择了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哲学入门课。在学习的时候感受到了无比的乐趣,并在考试的时候两次获得全班第一,我就被助教激励赞扬并被鼓励去主修哲学。一开始会觉得自己很奇怪,但后面发现了这和很多其他学科一样,都是一门发现世界、了解真理、获得知识的科目,问的还是有趣的很深的问题, 

Q: 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你有遇到过什么困难或趣事吗? 

A:就像刚才说的,很多时候对于我们国际学生来说,英文是一大难关。加上有一些哲学家的话很难懂,就很蓝瘦香菇,比如著名的德国哲学大神Immanuel Kant康德(专业哲学家都觉得看起来非常痛苦和困难的)、英国现代哲学家Crispin Wright(英国体系训练出来的写长难句的、一句话高达80-100单词的)。如果阅读的时候一开始就读不懂并感受到理解的困难,到了后面就很容易崩。至于有趣的事情,很多,但我最享受的还是和我哲学师父每周的会谈,我们什么都可以聊,让我感觉很亲切、很有感觉、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我有空的时候也会去其他教授的办公室问问题,他们看到我时不时调侃一句“呀,你又来了。快坐下吧!”哭笑不得的我就开口提问了,每次交谈都让我对哲学有更深的兴趣。我会因为他们的回答和抛出的问题想得更多更深、课后学习更多。 

Q: 学哲学的出路何在,是否有对口专业?本科学习哲学对研究生专业有任何帮助或限制吗?大部分企业认可哲学系应聘者吗? 

A:哲学和大多数文科的研究学习可以给我们带来非常多的好处和帮助,例如,可以提升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分析性写作和交流表达的能力等。如果要申请研究生,GMAT和GRE非常看重以上这些方面和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官方的分数统计中,英文和哲学系的学生分别排名第一第二。商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都非常喜欢哲学系的学生,不单纯因为他们分数高,还因为他们善于阅读思考写作,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学习哲学是对研究生申请在分数和能力上有很大帮助。如果不去读研究生,读哲学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个人会建议配合另一个学科进行双专业)。文科专业训练的技能可以适用于很多不同的行业和企业,由于软实力非常的强大并且那些技能应用很广,所以哲学系的学生可以有很多选择,根据一些调查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公司希望招收哲学系的学生。当然,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老板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个看情况而定。我曾经在大一的英文课上写过一篇有关于你这个问题的详细的答案、解释、还有一些数据和调查的证据支持,如果有兴趣来找我,我可以将文档分享给大家。 

Q: 学哲学,学什么,研究些什么?应该不仅仅是前人说的那些话吧?能举一些例子吗? 

A: 关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我很难给出一个答案,但是哲学有三个大的分支:Metaphysics形而上学、Epistemology知识论、Value theory价值论。里面又可以细分很多东西。我可以各举一些例子与哲学问题。

在形而上学中,我们有研究“我们有自由意志么?”、“上帝存在么?”、“什么是意识?”、“灵魂存在么?”、“真理是什么?”、“因果关系是什么?”在知识论中,我们会研究“知识是什么?”、“我们如何给我们的信念提供据证?”、“证据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科学中对我们有什么作用、我们该怎么用它?”在价值论中,我们会研究“道德伦理标准是客观的还是相对的?”、“什么是好与坏”、“我们应该追求什么?”、“什么是美好的?”、“我们应该对社会对他人负怎样的、多少的责任?”等等。这些仅是一些例子。哲学涵盖的东西真的太多了,问的问题也太多了。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遥远,很多问题真的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前人说的话是一些哲学家对于哲学问题的想法、思考后的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与讨论,我们通过探究与批判可以进一步走近真理。 

Q: 对于想学习哲学或者对哲学感兴趣的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或者想说的吗? 

A: 第一,关于哲学本身:哲学是众学科的基础,和很多学科分不开,并且也会是众学科研究到最后会遇到的东西。

第二,关于哲学家们:哲学家不是疯子。并不是所有哲学家都有着天马行空和疯狂出格的理论和想法。就算是一些少数人和我们的想法差得很远,他们的理论也并不是全无道理的。他们会写文章、甚至书籍来用逻辑论述他的观点。同理,有一些科学家的理论也很疯狂,比如弦理论、量子物理等等。虽说和我们的想法差很多,但是那些理论也有着很多的实验结果的支持、反复测验、和准确的预测……所以,虽说很反常规或反直觉,这并不意味着那些理论直接就是错误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都在提出理论、改进、批判、进步……

第三,关于哲学专业。哲学系学生们并没有在每天空想无用的垃圾,他们研究学习的东西有体系也有技术活。在外国学习哲学需要很好的英文。自学哲学并不是一条很好的道路,容易跑偏。所以请找好学校、好教授、好课程、打好基础。如果有兴趣学习哲学,我愿意提供一些帮助、讨论一些想法、推荐一些书籍,帮助大家本科或者之后的哲学教育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image.png

【深国交哲学与理论物理社团-科学与哲学讲座】

image.png

2017-2018学年,刘宗灵获哲学系Charles Winter年度奖学金4000美元 

image.png

2018年,刘宗灵获哲学系Larry Temkin论文竞赛年度最佳论文奖。该奖项每年只有一人获奖,奖金800美元。

【刘宗灵获奖论文摘要】享乐主义可被分为心理享乐主义与伦理享乐主义。前者是描述性的心理学假说,主张“快乐是人类唯一的最终目的”;后者是规范伦理学理论,主张“快乐应当是人类唯一的最终目的”。著名哲学家Robert Nozick曾用他的“Experience Machine”体验机思想实验来反驳享乐主义。Thomas在论文中介绍了Nozick如何反驳享乐主义、提出了“体验机思想实验”的缺陷并通过自行新建他的“Cartesian Thought Experiment”笛卡尔式思想实验来取代体验机,改进了Nozick教授的论证,并在最后论述了享乐主义的错误。

  image.png

【与哲学师父Elliott Sober教授合影】

杨欣玫  Kitty Yeung

深国交2006届毕业生

现为创意技术专家、美国微软创新车库硅谷区经理

 image.png

内部创业知多少

高中的时候很喜欢的一部科幻作品是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其中的先进文明请教超级电脑Deep Thought人生的终极答案是什么。电脑算出42后,也没有人明白答案的意思。电脑说你们要知道终极答案,我算出来了,可是你们却不知道终极问题是什么。这些年随着人生的经历体会,虽然不知道作者本意,但找到了个人认为其中隐藏的终极问题,那便是:No one wants to change. Then how do you pursue your ideas? (没有人愿意改变,那如何执行你的想法?)

image.png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电影剧照

在工业界,这其实就是最根本的终极问题,体现在方方面面。因本人每年写给深国交校刊的文章都会提及科研经历,就先从大家熟悉的科学实验说起。在学校的时候,做实验是检验新发明的基本方法,利用物理现象创造出新的物质材料或元件结构,通过测量验证发明的可行性与发现新现象。然后发表文章公之于众供其他学者参考,执意于能有更多的人建立于上,创建新领域与体系,带动整个工业界的发展。然而,讽刺的是离开学术界才感受到,许许多多的新发明都只停留在了学术文章和专利书面上。原因可以理解,由于在学校里,有的实验前提是追寻基础科学未知与真理,本身没有直接短期应用;而有的本身就是为了工程所需,可并不是每个教授都关心自己实验出来的结果能否被工业界利用,也许他们更关心的是有没有经费支持自己的实验小组继续,多发论文评职称,除非工业界(来自公司、政府)出钱资助否则也懒得跟工业界合作,不然没有人能有10-20年的支持将实验成果衍生出可用的新领域。这些过来人才会明白的现实,学生没有经历有时便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做正在做的事。学生所关心的,是明天的考试,后天的比赛,暑期的实习,日后的工作。多少人在想自己所在的领域应该怎么接下来发展,如何推动新的工业革命,对地球的发展生息有怎样的影响?

image.png


网络meme

虽然在学校可以学到一生适用的知识,而学校不会教的是走出校园后所有人都要面对的scaling的问题。Scaling便是将一个好的想法,比如实验室的新发明,不断引入人力与财力的支持与其他基础设施进行对接合作,将个人发明、手工做的元件转化成可执行可重复的方法,让更多的人可以利用。换句话说,scaling也是从个体到世界的过程。这也是创业的根本过程。创业不是开公司,而是将可行的核心扩张,颠覆传统,建立整个生态链,其中涉及不仅是技术,还有量产、商业、销售、服务等各方面。创业也不仅限于初创公司,其实在大公司内部也需要创业,只有做到创建新业务,企业才能在科技不断更新下不被淘汰;对个人来说,也不只有要么开个公司要么做下属两种选择。真正的领导者,一定是看到行业空白区并主动采取行动去弥补的人,创造未来的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论是什么职务,不管是在大公司还是自己创立的企业。CEO所具备的才能,是会利用周边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开拓一样新的领域,资源可以来自社会,也可以来自大公司内部,有的时候大公司内部反而能够提供更多更相关的资源。

举几个亲身经历的具体例子。去年提过的在Intel时候的硅光子学元件组,十几年前实验室里发明出来在硅上导光的现象,如果没有经理(组长)的各种说服上级与工业界的合作伙伴,恐怕实验结果也就死在实验室里,也不会变成一个产品组,Intel也不会有现在Data Center里的应用业务。然而依然会有其他公司开发硅光子元件,占有领先地位,因为十几年前这项科技的确是发展到了一定地步,就看是谁会把技术发展下去。

量子计算机在近几年炒得很火,正处在一个技术突破阶段。我也在微软创新车库开启了硅谷区的量子计算机学习小组。原因是这个领域现在的媒体hype太多,但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其中的技术,很少人会耐心地坐下来理解原理、动手计算。出于好奇和学习的态度,这个小组教授感兴趣的员工,大家一起学习量子计算机发展中的不同方面,包括硬件、软件、物理和数学领域的知识。来听课的人,一种是因为这个领域本身很有意思,一种是想为未来发展方向带来更多的选择。而这个领域,在我们学习的同时在不断更新着,硬件工程师与科研实验室在不断尝试新的architectures,软件也在更新,暂时使用传统计算机和几个quantum bits的系统来验证。软件在等待真正能有用的量子计算机硬件(需要至少几十个entangled quantum bits)被造出来,才可以在上面跑理论上比传统计算机厉害的程序。这个领域也处在博弈阶段,说哪种硬件更好,为时过早。

同时我们曾经在学校学的量子物理知识也一直被挑战着,至今对有些量子现象的interpretations学者们还没有统一,量子物理的教学方法也是分门别派。在这个发展中的应用领域里起到作用可以有很多种,除了参与研发,科研机构实际上也依赖公众的关注与企业、政府的支持,要有足够的人认为这个领域值得发展下去。

我所置身其中的另一个领域——可穿戴技术,可以说是处在热度已过但接地气发展的阶段。因为在火的时候有太多的人有很好的ideas,结果发现产业链还没有成熟,想做的东西生产不出来,生产出来的又没啥用或者还没市场。碰了钉子没有离开的人现在脚踏实地地突破生产链瓶颈,用高科技改变传统中低效率的生产方法。新的服装生产工业革命会从此开始。

上面几个例子虽然领域不同却演示着同一个主题,做任何新东西要做大(scaling)都要说服他人,事情能不能做成也要看是谁在做。这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因为科学一向是格物致知,事情是对是错,而不是谁说的是对是错,如果世界真能这样,很多问题都能实事求是地解决了。

工作中会有这样的故事,一个实验小组用方法A研发了一种元件,原定了日期发布产品,可是元件出了故障导致产品无法按时发布,公司觉得没面子换了经理,即使这个经理之前功绩累累为公司立下过汗马功劳。而产品也可以用方法B做元件,新经理让小组尝试方法B,花了一年研发成功了,发布了产品。可是元件出了故障是很多人一起研发的结果,之前也没有发现,也不是经理一人能预知掌控的。不换经理,也许也会尝试方法B,也没有证明方法B就实际上胜于方法A,如果小组选择的是花一年时间修复方法A,也许也能成功。江山一去不复返,哪个方法更好至今是个谜。即使这是一个技术与理论上的根本问题,往往我们会发现很多地方出现了问题用的是调动人员来解决。比如哪个传统死板的半导体公司突然间开始注重user experience,其实就是因为有某个人认为UX很重要,带领起公司的团队主攻UX,而这个人如果离开,公司可能又会回到原本的死板状态,而这个人去了另一个公司,带动了另一个公司的UX。这种“以人为本”的处理方法对于刨根究底的学者来说还是躲在大学里比较合适,不过也是很难逃避的。

image.png


Kitty Yeung 系列漫画作品Monologue 1:“用这个取代这个。好像就能解决问题似的。”

原以为科学家都是无私地奉献,是最追求真理的群体,然而发现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能做到不以个人的ego出发,限制竞争对手发表科研文献、取得职务,或者为了以后拿Nobel Prize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学生的前面(当然还是有很多学者遵循职业道德的)。其他不以追求真理为本的领域也许更糟,看似业务非常相关互补的professional super stars,为什么偏不合作,互不扶持?事业上的诸葛亮,明明关切的是如何发展所在的领域,以大局为重,却难免会被行动由名誉、地位、权力主导之徒认为跟自己的想法一样。对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只有孔子的“人不知而不愠”概括得透彻了。

可这也难免会带来一种professional indifference(职业冷漠),同一领域的领头人无视他人的工作,做的差不多的东西却要执意自己是最qualified,自搞自的影响圈。互相的了解都是从媒体上的,误解也越来越深。如果能多一些合作精神,领域可以向前迈一大步,更直接地做到large scale。

影响力也是scaling的重要元素。上面说的是故意的职业冷漠,而有的时候是人们身在传统领域,看不到两个互相可以依赖的领域之间的联系,还是以传统方法做事情。这时只能靠宣传。宣传这个词含点贬义,因为我们不喜欢广告和个人宣传。然而,原来,搞了半天,说白了,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在“宣传”,对自己做的事有热情,要让别人知道。Everyone is busy. How do people get on other’s radar?

做学术写论文是一种宣传,为了给世界留下知识,让后人有肩膀踩;教育是一种宣传,将知识传授给一代又一代,给予人类独立思考的工具,让后人思想升华,并不再犯前人的错误;搞活动是宣传,拉人来关注、讨论、演讲,像前面量子计算机部分说的,没人关心领域也维持不下去,搞音乐会、作品展等也是同理;众筹也是一种宣传,除了寻求资金上的帮助,其实也是利用平台扩散新产品可见度;结果21世纪最赚钱的几个科技公司都是“广告”公司,过去卖菜的卖衣服的卖报纸的要在大街上吆喝,现在用网络,搜索引擎、公众号在推广;硬件也成了app平台,最新发布的硬件往往缺乏内容,使之一开始没有用,比如智能手机是在有了app store之后才普及,现在的虚拟现实眼镜也在拉动丰富内容,依赖developers开发软件、UX做设计,同时developers和设计师通过科技公司提供的平台宣传他们的技能。新产品如果太超前,群众看不到应用场景,也必须要进行大众教育或进入企业机构为特殊场景使用,也要从企业中拉动内需开始。

只要做的是真正的创新,一定会发现自己也在教育领域,这就是为什么科研是在大学的实验室里或与学校合作的机构中。也看到许多新产品要在学校中推广,不一定是本来为了教育而开发的产品,而是因为技术太新颖,逼不得已要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有的产品教育应用是真实有益的,我们都是这么一辈又一辈地走过来。老一辈往往难以说服,不是因为思想禁锢,而是习惯了一直以来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对新的东西感到不屑,新东西无法帮他们做到什么,或者抵触,因为新的东西会改变已有的运作方法。而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希望改变,忧国忧民,看到世界的不足,为自己的缺失找客观原因,而当他们找到一些可以“成功”的运作方法,也就不希望后面来的年轻人再改变他们。

image.png


Kitty Yeung 系列漫画作品Monologue 1:“我们声称在改变世界,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又接受了、适应了、包容了多少社会的现状?”

大众的关注点也是让学术界做宣传费了苦心。再讲个故事,某知名大学的天文系也使用social media公布有趣的天文研究新结果,并且通过点击率与互动数据分析大众反应。他们发现如果是一篇内容值得大众知道的文章,阅读量大概为300,但如果是一个好看或者搞笑的图片,会有上万的转发。是不是感到很遗憾?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看到更有意义的内容,然而人多了聚到一块就变成了噪音。在这种情况下,你所制造的内容会跟风顺应大众,还是价值为重,即使一开始的表面影响力并不高?从大数据到云计算、3D打印、可穿戴、物联网、无人机、虚拟现实、无人驾驶、区块链、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机,按顺序无一不是buzzwords中隐藏的科技新前沿,却又像1637年的郁金香,1846年的英国铁路,1995年的dot.com等,因不明觉厉得以人云亦云。是选择自己真正有热情的领域钻研引领突破,还是从一个跳到另一个占大众不懂的便宜捞钱,这是一个个人原则的权衡问题。

image.png


Kitty Yeung 系列漫画作品Monologue 1:“一个23世纪历史学家的观察。纵轴:世界影响力;横轴:年数。”

科技公司所做的产品也是在这种矛盾中挣扎。报有远大理想、拥有爱心的工程师会为上面提到的新科技找到最有意义的应用,往往用于改善医疗、教育、城市建设、人身安全、环境保护、帮助残疾人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又是责任最为重大的,各种规章制度与固有的运作方式使得应用需要花很长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够达到,而在这个profits高于一切的年代,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愿意和有能力支持这些有意义的应用,还是得靠做“广告”平台来维持,能被坚持下来的有意义但更难的应用少之又少。初创公司也免不了受到同样的冲击。做的事情最后还是需要依赖其他大公司和已有的社会infrastructures。 这就是为什么会存在企业内部或广大社会中的孵化器、加速器、天使投资人等,理想上形成健康的资助体制。引用同事的一个比喻,一个果园里,大部分人关注的是果实(产品),好的果实需要好的果树(管理构架),却不能忽视健康的土壤(企业文化)。

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拥有作品和技术上说服上司、平级、下属,说服老一辈,说服专家,说服大众。多么奇妙,小小一个地球上可以存在无数的平行世界,意识形态差别可以无限巨大,每个人却都要在其中justify their existence。人在20多岁,看到世界上的各种问题,自己的选择无限,什么都想管一管试一试,积累经验;30多岁,学会了专注,选择了垂直领域与横向跨界,也明白了自私与冷漠;40多岁,有的人成为了知名的大混蛋,有的人后悔自己没有成为知名的大混蛋。但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坚持个人原则,台上台下同一人,活得健康快乐。这些道理前人也都总结过,什么“不忘初心”,什么“出淤泥而不染”,什么“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什么“42”……只不过是通过自己的经历与理解,再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这也是教育与学习的真谛吧。


image.png

第一次内部创业是在Intel, 与三个公司里不同部门的朋友在工作之余一起做了一款产品原型,用到了Intel的科技,是发自我们自身感受到的生活痛点提出的解决方案。我们参加并赢得了公司的比赛,申请了专利,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创业的经验。然而公司决定不再做那方面的科技,使得我们的项目很难在公司里发展,人员也发生了变革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工作。这个过程也让我认识到成败的暂时,创业道路上会有无法自己掌控的因素,以及工业界的局势与推动新领域发展的方法。同时这些经历也是自我发掘的过程,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长处可以弥补工业界现有的一些缺陷,知道哪些是突破点,因此朝着这个方向一直努力,发挥着特长。也发现哪种工作环境已经不适合自己想努力的方向,需要寻找更适合自己与所爱的领域的发展环境。

有幸现在到了微软,是能支持我的平台。The Garage创新车库本身是一个内部startup,支持公司内部其他的startups,并与外部各领域的partners合作。在这里我做着几件不同性质的工作,既能让我继续学习物理,又能发挥艺术创意才能,又同时推动新的企业文化和可穿戴领域。现在想做的事情足够大scale(已不是做一两个产品,而是要做生产过程推动整个领域,帮助别人也能做出产品),大公司可以提供正确的资源与机遇,内部创业会更主动。

当工作能同时达到“世界所需”、“有钱可赚”、“用其所长”、“为我所爱”这四点,就会感到意义所在与满足。

在职业与求学生涯中一直以兴趣与社会贡献为主导,打造独特的自我与以上的四点合一,职业比职务重要得多。将自己的特长展示给世界,不再为适应某个职务而收敛自己。在工业界工作了几年后发现传统领域的问题与空缺,其中一点便是传统领域的死板局限,将人放到一个盒子里,一个窄窄的领域做到死,然而年轻人越来越多的跨界才华无法施展。作为千禧一代的老一批,也可以为改变传统行业而做出贡献,给年轻人提供发展各种才华的机会,让未来的人才也拥有那四点合一的工作。这也是我现在工作的一部分。


Kitty Yeung 系列漫画作品Monologue 0:“愿你在一个安全与健康的环境中长大。”


关联阅读

怎样成为深国交学生 How to become a SCIE Student -- SCIE19年校刊(完结)

深国交部份优秀校友动向 SCIE19年校刊(41)

深国交毕业生的一人一世界 SCIE19年校刊(40)

毕业生的讲述 - 专业与职业篇 SCIE19年校刊(39)

毕业生的讲述 - 大学申请攻略篇 SCIE19年校刊(38)

毕业生的讲述 - 大学胜境篇 SCIE19年校刊(37)

毕业生的讲述 - 难说再见篇 SCIE19年校刊(36)

这些年深国交的同学们 - 世界顶级艺术院校 SCIE19年校刊(35)

这些年深国交的同学们 - 专业去向统计 SCIE19年校刊(34)

这些年深国交的同学们 - 香港篇 SCIE19年校刊(33)

这些年深国交的同学们 - 世界各地篇 SCIE19年校刊(32)

这些年深国交的同学们 - 美国篇 SCIE19年校刊(31)

这些年深国交的同学们 - 英国篇 SCIE19年校刊(30)

这些年深国交的同学们 - 哪两个地方可以找到我? SCIE19年校刊(29)

校园设施及运作模式 - Campus facility and operation SCIE19年校刊(28)

我的孩子在国交06 - 爸妈是“深国交家长” SCIE19年校刊(27)

我的孩子在国交05 - 国交孩子的软实力 SCIE19年校刊(26)

我的孩子在国交04 - 2017届天天妈感言 SCIE19年校刊(25)

我的孩子在国交03 - 2020届思诚妈感言 SCIE19年校刊(24)

我的孩子在国交02 - 2022届雨烨爸感言 SCIE19年校刊(23)

我的孩子在国交01 - 2018届辰馨妈感言 SCIE19年校刊(22)

课外活动与公民教育 - 文体活动 SCIE19年校刊(21)

课外活动与公民教育 - 深国交的传统02 SCIE19年校刊(20)

课外活动与公民教育 - 深国交的传统01 SCIE19年校刊(19)

课外活动与公民教育 - 有关全球公民奖 SCIE19年校刊(18)

课外活动与公民教育 - 深国交社团汇总02 SCIE19年校刊(17)

课外活动与公民教育 - 深国交社团汇总01 SCIE19年校刊(16)

在深国交上学 - 老师们:有思想,有要求 SCIE19年校刊(15)

在深国交上学 - 深国交的生源及新生适应期 SCIE19年校刊(14)

在深国交上学 - 校园友谊与氛围 SCIE19年校刊(13)

在深国交上学 - ”艺术/审美“的教学方式 SCIE19年校刊(12)

在深国交上学 - ”人文/社科“的教学方式 SCIE19年校刊(11)

在深国交上学 - ”物理课程“的教学方式 SCIE19年校刊(10)

在深国交上学 -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SCIE19年校刊(09)

深国交是一所国际高中-SCIE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8)

深国交新校园开工建设-SCIE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7)

深国交的名校学子-SCIE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6)

深国交的使命-SCIE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5)

SCIE 深国交(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4) - 学姐学长们

SCIE 深国交(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3) - 尊敬的任课老师组

SCIE 深国交(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2) - 深国交院长说 

SCIE 深国交(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1) - 全校老师大合影

林夏丽 Shirley

 深国交2016届毕业生

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

 image.png

Take your time, it’s your life

这篇是写给学弟学妹也是写给自己的。我在微博里刷到过很多鸡汤,大多数都翻着白眼直接过了,但是依然在这里给大家灌一碗鸡汤:take your time to find what you love + have the courage not to follow the trend and be different + nobody is late in their time zone.  第一句是我自己的建议,第二句是和科大校友聊天的时候被他灌的鸡汤,最后一句comes from微博。 

希望大家在选专业的时候认真考虑一下自己到底是不是热爱这个专业,尤其是学商科的学弟学妹们。为什么学商会比较特殊呢?因为商学院所有专业对口的职业都是一样的,不像engineering就业还看是electrical还是civil。进了大学以后呢,你会发现学finance的想去investment bank, 学经济、会计、管理的人想去investment bank,然后学数学、法律的都有人想去investment bank。所以这个时候呢,比起问自己:我到底喜不喜欢经济,可以问一下自己到底喜不喜欢finance这个industry。你喜欢看股票么?你关注市场经济么?你读financial times或者wall street journal么?当然我也知道,谁会高中时就天天盯着市场看呢,估计很多人都是在写ps的时候,才幡然醒悟惊觉还有个东西叫做financial times。如果有空不如去门口吃个肠粉,或者撸个猫(听说现在国交有猫了),但是这些问题大家应该keep in mind。 国交的career fair值得一去,好歹你报专业的时候得知道你这个专业以后会是什么样的工作吧,读研读博另当别论。 

像我呢,我的问题就是没有无敌热爱金融,当然也不讨厌金融。 

为什么学计量金融?因为这是我们院最好的专业。为什么报投行?因为我身边优秀的人都在报投行 + its highly paid。

 你热爱(注意, 不是喜欢)这个工作么?emmmm….good talk, see you next time! 

我并没有热爱金融到天天关注market,好不容易有空我选择下山逛街看电影,而不是在Bloomberg terminal扒财报数据撘valuation model写investment thesis。所以大二被带节奏带得并不怎么愉快, 一上大二身边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全部开始找实习,瞬间变得非常地career orientated,全部时间奉献给学习,找实习,和听各种公司过来的recruitment talk, industry talk.  因为我站在路中间,所以当大家都开始走的时候我也被推着往前走了,但是却并没有问过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这条路的终点。我觉得我的大学应该再有意思一点。之前教授请我们的一个已经毕业多年、自己开咨询公司的校友回来分享的时候,他说他觉得科大的学生either focus on exam or focus on career, and he would love to see some interesting soul. 我说:given the peer pressure, we don’t really have time for things other than those。然后他说: But, it’s your life, not your peers’.

 image.png

我也和我valuation的教授聊过天,和她抱怨找实习真的是太麻烦了。

教授:你不是想读law的么?

我:我是有想过啦,但是科大连一门law的课都没有,我连找法学教授聊天的机会都没,我都不知道学法是什么样子的,怎么下决心啊?

教授:那你找不到实习,暑假报个法律网课读读看不就好?

我: 但是暑假不找实习,明年大三找实习就很难找到好的实习啊。

教授:所以你想一毕业就JP morgan, 然后顺风顺水30岁出来当老板40岁退休么?

我:听起来不错。

教授:你40岁退休的时候你朋友都在工作,约个饭个个都没时间,无聊死你最后你就在大学教书打发时间了。

我:你明明一直在大学教书。

教授:my point is,average life expectancy七、八十岁,你想读law就去读,你确定law it’s not your thing你可以再回来industry做。明年找不到好的实习后年找,最差不过是你朋友当associate的时候你在analyst混着。但是given大家能活到七、八十岁,混到最后有差别也不在这一两年的时间里。 

所以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当你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不要被带节奏,take your time。附上数学写不出来在海边散步的我,还有科大的海。


王琦Sophia

深国交2017届毕业生

就读于美国范德堡大学

 image.png

拥抱人生的无限可能

 原来还在国交的时候,我总会认真阅读每一篇校刊上的文章,迫不及待地想从学长学姐的文字里瞥见自己未来的生活,也从文章里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启发。国交四年生活一闪而过,转眼间我来美国上大学已经一年多,也终于开始以校友身份给国交写稿了。那这篇文章就当是让我整理自己最近一年体会的一次机会吧。 

时间回到我在国交的最后一年申请季。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彼时的自己,那一定就是“焦虑”。 

国交的同学普遍优秀,我身边不少同学早早就想清楚了自己的专业和方向,并且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看了不少书、做了很多课外活动、甚至拿下学术竞赛大奖。而我到了申请季过半还不确定自己到底想学什么专业,写文书焦头烂额,自觉在大学申请的准备上落后了不少。跌跌撞撞走完了申请季,我暗暗决定到大学一定不能犯同样的“错误”;一定要早早确定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方向并且早做准备,不能再“落后在起跑线上”。 

大学开学,兴奋的同时我也开始更着急了。我告诉自己,既然想着学经济和政治,那就尽快把专业课上完,以后可以往公共政策的职业方向发展。我早早排好了四年的课程进度,急冲冲跑进学校的职业规划办公室询问公共政策相关的就业信息,几乎想将一切机会视作人生的跳板。就在我盯紧政治经济-公共政策的目标一心往前冲时,差点忘记了留意路两旁的风景和惊喜,忘记了给自己探索更广世界的机会。 

心态的转变始于我随意参加的一个活动,一个针对大四毕业生的亚洲项目宣讲会。这个项目大致就是把对亚洲感兴趣的大学毕业生派到亚洲国家的各个岗位上:有的人被分配到去泰国当英语老师,有的被分配到蒙古做NGO,还有的被分到韩国商企工作……只不过岗位和国家的分配都是随机的。我问原来的参与者,你就不担心被分到一个对日后发展用处不大的岗位吗?参与者回答说,有的时候,单纯把一段经历当作自己感受人生、思考人生的机会,不也很好吗?说不定也会从中有新的惊喜和收获呢。为什么非要每段经历都“有用”?非要把每一段经历都当成人生的跳板呢? 

这段话“嗡”地一下击中了我——对啊,为什么非要把每一段经历都当成通往下一段的跳板呢?每段经历不应该都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需要认真去感受吗?回顾 大学初期,我似乎一直都急于把大学当作通往未来的垫脚石,想瞄准目标、一步到位,给自己的未来铺一条平稳的捷径,却没有给自己足够的机会去探索尚未了解的领域。这与其说是明确目标,其实更可能是收窄了视野、限制了自己。 

经过一轮“面壁思过”,我开始尝试把目光放宽,由此接触到了一些过去从没想过自己会感兴趣的学科和行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参与了校内戏剧社的灯光编制,没想到喜欢上了舞台管理;我在国交四年没上过一节地理,但随意选的地质学课打开了我对地理、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趣;从前未考虑过环境方面的任何学科或工作,但歪打正着得到的暑期实习,让我发现其实环境、能源、工业等方向都有不少发展的机会。 

经过这一年的摸爬滚打,我也开始对自己的专业选择有了新的想法。除了一直喜欢的经济学,还选了环境社会学作为我的第二专业,而这个专业恰恰是我之前觉得自己绝对不会看上的专业。我也不再那么着急盯着某一两个学科和就业方向,因为已意识到在我现在的认知范围之外,一定还有很多我了解之后会喜欢的领域。其实只要多接触,就会发现个人探索的路上有很多可能性。我想,去探索发现、拓宽视野,并由此看到更大的世界,这大概就是大学的意义所在吧。 

人都是贪图捷径、厌恶不确定性的,我们都希望今天的选择跟日后的回报可以像由A到B的直线一样直接明确。只可惜人的成长轨迹鲜少是直线,人生也没有什么“国交毕业+好专业=好工作=高收入=幸福人生”一类的公式推导。道理说起来容易,但自己真正做起选择时却容易被迷惑,被这种直线逻辑限制住视野。所以,我也更需提醒自己,不用直线逻辑给自己设限;积极探索,开放心态,去拥抱人生路上的各种惊喜和无限可能性。 

我想,如果把今天的我们想象成一个点,我们所处的不是一条单方向增长的x轴,而是一个三维空间。从今天这一点向任何方向走,都是可以无限发散延伸的未来。只要开放心态、不断探索,相信路会无处不在,而且,越走越宽。

 image.png

在学校的戏剧社做灯光控制

 image.png

参与组织范德堡中国论坛并担任职业发展座谈会的主持人

  image.png

跟合唱团的同学们聚会

罗音英Susan

深国交2010年毕业生

本科毕业于美国阿格尼斯斯科特学院,硕士毕业于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现于美国贝勒大学读第二个硕士学位

 image.png

复杂而神圣:一个音乐系学生的管风琴历程

 关于茱莉亚和皇家音乐学院(RAM)

    对于我这种非音乐学院附小附中里长大的人来说,突然来到音乐学院——而且还是这么好的音乐学院----刚开始很兴奋,但越往后越陌生,这种感受是非常复杂的。好在仅仅毕业后不到一年内就意识到今夕非比,现在再回头看更是恍然大悟。茱莉亚教的内容和方法都非常实用,恐怕将会是终身受益。

image.png

    ASC大三排课时发现学分超前了,考虑大四可能闲来无事,加上周围人怂恿“你个学音乐的不去欧洲学学你会后悔一辈子”,便到伦敦的皇家音乐学院(RAM)交换了一学期。

    开学后,始料未及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抢!琴!房! 10个学生就俩琴房,一台琴还长鸣不能用,我这种被美国南方女校惯坏的人着实满脸懵逼了好几周。刚开始上课周周挨批,因为,没,琴,练,啊!委屈得不要不要的。后来不看排期表了,搬张椅子坐琴房门口,谁出来了直接找他拿钥匙进去,不好意思啊……

    从伦敦飞回亚特兰大的前一天傍晚,乐颠乐颠地跑到当初打算去的卡斯商学院门口照了张相,对着玻璃墙感慨万千。

    茱莉亚管风琴琴房情况比伦敦时好点,琴房有三个,有些学生还基本不出现,他们在自己任职的教堂练了。但,剩下也还有6个人呢,都想在那台电子系统的琴上练,排完后的时间就靠抢了。

    说到其他课程,音乐理论复习课的Briggs老师教得极有水平,具体可参考元杰的一篇帖子,网上随便搜都能找到。他文章里提到的另外一个Dubal大爷确实上课就是吹水的过程,直到有一天有个钢琴学生弹了首肖邦,杜大爷稍微改变了一下呼吸跟连奏,瞬间那曲子风格出现了霍洛维茨的影子。视唱练耳不算难,尤其到了后面出现SATB四个谱号的赞美诗,作为一个管风琴学生必须狂笑啊。纯键盘技巧啊数字低音那些刚开始特头大,从小练钢琴的娃也不一定搞得定。压力最大的是一周上一次台的演出课,还是对外公开的,全校没听说哪个系像我们这样的。

    当时的专业老师,全名保罗·亚伯拉罕·雅各布斯,我一直认为他年轻有成得归功于他有三个圣经人物的名字。15岁在3500个家庭的天主教大教堂任职,毕业于柯蒂斯和耶鲁,26岁开始在茱莉亚教书,27成了系主任,34拿到了格莱美。在纽约的日程就是教学生、偶尔会见客人、练琴、查邮件,出差就是去演出,估计是以终身献给管风琴事业为目标了。出门永远要让学生查谷歌地图和照相,因为他那诺基亚翻盖机没那俩功能。

    关于老师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大概是:第一学期,恰好所有现任学生和部分毕业生要弹个纽约古典乐广播电台WQXR的巴赫马拉松,他说,“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独自一人弹了巴赫马拉松,你们现在这么多人一块儿弹,没理由弹不好。你们全都给我练琴去。”没错,他大四还在柯蒂斯上学时就独自一人弹完了18小时的巴赫马拉松。我们能怎么办?老师牛逼,任何学生再嘟嘟囔囔也照样得夹起尾巴老老实实练琴去。

    系里学生成长背景基本天主教和圣公会五五开的比例,偶尔会有一两个长老会的。我曾经问过别人美国教派出了名的多,为啥在一个管风琴系里宗派却偏得这么明显,回答说主要原因是天主教和圣公会的音乐传统非常强,偶尔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学管风琴的小孩儿。第一学期因为巴赫马拉松的缘故全系练了一学期的巴赫,第二学期直到毕业,保罗给我布置的曲子至少三分之一都是天主教基于格里高利圣咏的曲子,其实没有巴赫难,但旋律全都没听过,练得那叫一哭爹喊娘啊。

    关于茱莉亚其他方面引用下自己在豆瓣上的回答:     

    其他系怎样我不清楚。我们系人少,琴房没窗户,老师经常来查房,听到钥匙声回头一看,“哎?老师你有事吗?”

    然后人家总是笑眯眯地回答说,“没事没事,我就来瞧瞧。”

    最后有一次没忍住跟他说“你真的好像中国老师哎!”令我始料未及的是人家笑得前仰后合……

    哦对了,顺便提一下,我们老师超级负责的,完全没有听说过自己出去演出丢下学生不管的事儿(当然有些学生也确实牛逼,整天不练琴拉着谱子上台视奏-_-!),课会补,邮件照回,最夸张的是演出中场15分钟还给人电话回留言。夜夜不练琴到两三点不睡觉。老师都这样,做学生的压力山大不敢不练琴。

    每次其他系的童鞋来踢馆,进来永远第一句话是“哇,你们琴房好大!”

    还有被各种羡慕每周3小时在Paul Hall练琴的福利~~他们貌似只有演出前才有三小时?我这算拉仇恨不?

    食堂我去得不多但觉得还能接受,虽然很多人吐槽跟渣渣一样。可能因为我去过更差的吧……比萨饼很脆现烤的,不过比我去过的其他任何一所学校要小一圈。

    有次没睡醒进电梯,上到第二层还是第三层楼时一个坐轮椅的白头发老爷爷出去了。顿了五秒后才反应过来那好像是帕尔曼……

    三楼的琴房原来靠抢。2015年秋改成刷ID了,方便不少。

image.png

 目前贝勒大学时期

    自来到贝勒大学后,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要在贝勒读第二个硕士。首先我很明确不读博。我这种人真的没有什么耐心把一个作曲家祖宗八代都挖出来写在纸上。相比谁恋爱了所以写了什么曲子,或者谁心碎了所以用了什么新的技法,再要么就是谁染上了梅毒早死所以没能留下更多宝贵遗产之类的烂事,我真宁愿去给观众们或者教友们讲五遍音栓或者纠正十遍错音。再考虑到我已经有个纯演奏的文凭了,弄个不一样的吧,反正管风琴课啊合唱课都是计划上的。

    我当时选校的标准是,要在美国南部,是教会学校,有好的管风琴老师,提供全额奖学金,学校附近有大型超市。最没得商量的是必须要有好的合唱项目,茱莉亚没有合唱,其他越来越多音乐学院也都没有合唱了。满足所有条件的只有贝勒大学。

    简单介绍贝勒大学两句。贝勒大学是全世界最大的浸信会大学,也是德克萨斯州历史最悠久的连续开办的学校。现任老师全名伊莎贝尔·德麦尔,作为海外教授参加过几次中央音乐学院的管风琴与双排键艺术节,所以国内有些小伙伴知道她,为了不用说那么多字叫她老贝。法属加拿大人,母语为法语。

    还没开始学业前,老贝问我能代她去北京永宁教教修女们吗?我一听乐翻了,六年前的好奇点啊,立马兴高采烈地表示我去我去,再然后她开始生动地跟我描述她在永宁街上见到了带毛带血的牛头……(后来我去没见到)

    这位老贝简直就是传说中的人物。她最大的特点是做事快,难以跟上她的速度,弹琴快,走路快,说话快,还经常嫌弃我们回她邮件的速度。据她说,她爸曾经出差到中国20多次。后来我们一交谈,发现她去北京的次数比我还多。这直接导致她问我这个不知道,问我那个也答不上来,最后还出现一个中国人追在加拿大人身后坐北京地铁的奇观,而且快得追都追不上。再要么就是等人的间隙去浏览酒店商品的蹩脚英文翻译,还兴冲冲地指给我看(能想象我满脸有多少黑线么?哪个正常的中国人回到中国不看中文介绍要去看英文?)再不就发生类似如下的对话:

    老贝:上次我住的地方外面路可难走了。

    我:你怎么知道?(同时纳闷她的任何行动不都该有人接送么?)

    老贝:我自己走到活动地点的。

    我:这怨谁?是你自己不要人接,偏要自己出去乱窜。

    老贝:(楞了两秒)谢谢你指出这个事实。

    我说错了吗?我说得没错啊!好奇宝宝老喜欢从住处溜出来东瞧瞧西看看,我能怎么办呀?

    考虑到老贝曾经在北京试图让我吃烧烤蝎子,真心隔空感谢央音沈媛老师拿牛肚和猪大肠让他们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

 image.png

管风琴小科普

    先讲一个小故事。在深圳音乐厅最近的一次演出,因为我现在是教会音乐的专业,选曲前接到善意提醒,怕选曲选得“太宗教”观众听不懂。这是实话,我曾见过因选曲太偏导致观众离席的状况。但问题是,其实这些曲子我都是从茱莉亚的演出课上听来的,作业也是茱莉亚的老师布置的,真的跟我现在念的教会音乐专业没有太多关系;我在教会音乐系董事会上弹了德梅西厄的感恩赞后,老贝被系主任约谈了。事实上,以目前浸信会音乐发展的大趋势,可能我弄个电吉他或者架子鼓才更专业对口……

    扯远了扯远了。我想表达的是:管风琴怎么用,跟具体场合有关,尽管外国人一提到管风琴的反应也是“那是教堂里的乐器”,但有很多产于教堂的曲子可以适用于音乐厅,错不在曲子本身,选曲、曲目顺序、音栓设置才是重点。

    学术界所讨论的管风琴(Pipe Organ)特指靠真管子发音的管风琴。它们常见于音乐厅以及中大型教堂,小型的也存在于一些骨灰级音乐爱好者家中。拿深圳音乐厅的琴举例,它既有机械演奏台也有电子演奏台,不管使用哪个演奏台,都是同一套管子发声。由于机械演奏台靠联动装置拉开管子下面的阀门,故而机械演奏台不可移动,一般位于管子的正下方。电子演奏台的原理是每按下一个键,通过电线传导信号,对应的阀门会被拉开。换句话说,电线有多长,电子演奏台就能挪多远。过去两三百年造的琴,都是只有机械演奏台,因为没!有!电!

    一般来说,欧洲演奏家喜欢用机械演奏台,因为很多欧洲历史名琴都是没有移动演奏台的,而北美的则会选择移动演奏台。除了习惯问题,还有纯技术方面的原因:使用机械演奏台根据手指按键的缓急,可以控制阀门开关速度,且很多曲子基本上碰了机械琴就知道该怎么弹、用什么速度弹了;讲得搞笑点,用移动演奏台的弹奏速度是靠肾上腺素和想象来控制的……现在的技术还没有达到能模仿机械触键的效果。

    电子管风琴(Electric Organ; Electronic Organ; Digital Organ)指代则不统一,国内有将电子管风琴等同于双排键电子琴的情况,但是在欧美,双排键有特定的名称叫做Electone。一般来说,电子管风琴特指仅具备移动演奏台、通过真琴声音数码采样由音箱发声的琴。这种琴存在的原因很现实,为了省一笔与管子有关的开支(比如原始购买,后期调音、维护等)以及空间(安装音箱而不是管子),多出现于中小型教堂或供家庭个人练琴使用。要是难以理解,可以简单理解成钢琴和带钢琴音色的单排键电子琴的关系。

    管风琴上的键盘分成手键盘(Manuals)和脚键盘(Pedals),顾名思义,手键盘用手弹,脚键盘用脚弹。现代手键盘每层有61个键,从C1至C6共五个八度。手键盘的顺序由罗马数字标注由下往上数,最下层的为I,倒数第二层为II,以此类推。

    最常见的键盘有三种:主键盘(Great Division),一般为最下面或倒数第二排的键盘,音色最夯实的音管都位于主键盘上。另外两种为副键盘(Postive Division)和强弱键盘(Swell Division)。副键盘的位置为第一或第二排,取决于哪一排没有被Great占用。与主键盘相比,副键盘上音栓音色较弱、较柔和。强弱键盘位于第三排,对应的管子安装在一个名叫强弱音管箱体(Swell Box)的木制盒子内。该盒子上的百叶窗由表情踏板控制开关,打开时声音变强且明亮,关闭则渐弱且变闷。

    其他常用的手键盘还有:号角键盘(Solo Division;Bombarde Division),回声键盘(Echo Division)。号角键盘只包含非常响的簧片音栓,功能类似于交响乐团中的正在进行独奏的管乐。回声音管与其他管子安装距离间隔较远,比如说,如果其他所有音管都安装在教堂最前方,回声音管会安装在教堂尾端,以产生对话的效果。

    脚键盘同样也是有音高的键盘,两个半八度到G键。 除此之外,位于脚键盘上方、外观像汽车油门的几个踏板叫表情踏板(Expression Pedals),有些大型琴上有多个对应不同键盘强弱音管箱体,开关均由表情踏板控制。此外,还有一个踏板名为渐强踏板(Crescendo pedal),渐强踏板并非通过百叶窗的开关而是叠加音栓达到渐强的效果。预设好音栓后,每打开固定的角度,对应的音栓会依次自动弹出。

    手键盘左右的或者上方的圆形、方形装置为音栓(stops),用于控制音色和音高。因涉及到英德法三种不同的语言,以及各国琴厂不同的造琴理念,在此不详述音栓名称。配音栓有一定的原则,细微之处根据不同的琴师有差异,造就了管风琴演出不可复制的声音效果。

    常见音栓可分为如下几个类别:主音栓(Principals),笛音音栓(Flutes),弦乐音栓(Strings),簧片音栓(Reeds),泛音音栓(Mixtures),变音音栓(Mutations)。 值得一提的是,最美的弦乐音栓都位于强弱键盘上。音栓上的数字代表音高,8’指标准音高,4’指高八度,16’指低八度。换句话说,8’音栓打开时,A3发A3的音;4’打开时,A3发A4的,A16’打开时,A3发A2的音。2’和32’可以此类推。

    其他重要装置如下:

    键盘叠加装置(coupler)。键盘叠加装置的意思是把一层键盘的音色叠加到另外一层键盘上。比如II/I的意思是保留I键盘本身的音色,同时叠加II键盘的音色;这样,仅仅在I键盘上弹奏却会同时发出I和II两排键盘的声音。

    手按钮(piston)和脚踏按钮(toe stud),更准确地说应该是音色存储按钮。他们的作用都是改变预存的音栓组合,以阿拉伯数字编号,每个不同编号的按钮可以存储一套音栓组合,同样编号的手按钮和脚踏按钮的储存完全一致。当我演奏一首手键盘复杂的曲子而同时需要换音栓,可用脚踢脚踏按钮改变音栓,反之亦然。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曹钰青 Cynthia

深国交2017届毕业生

就读于美国布朗大学 

image.png

关于未来职业,国交同学没有随大流 

       不知道同届的同学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但是我个人感觉升入大二像是一个转折点:考虑事情的出发点从单纯地享受大学生活,融入群体,体验不同的课程,变成了更加现实的方面,像是找工作,毕业以后到底应该去哪里等等。最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每天都在问自己的问题,就是到底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是做更加实际的事?再退一步,现在自己喜欢的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如果变成了职业是不是就会不喜欢?如果现在接触的事情都不是喜欢的事情,那到底什么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大学里到底能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似乎在需要考虑的方面越来越多的时候,不忘初心已经不是回答一切问题的答案了。

 image.png

       在身边越来越多的大学朋友都从刚进入大学时的人文专业转到统计、经济、计算机等好找工作的专业的时候,很意外的是,国交的同学并没有随大流。即使是像布朗这样浪漫文艺的学校,大部分中国学生还是无法免俗地走上了金融、咨询和码农的职业道路,我也是其中一员。即使心里一直在质疑当下所做的求职方面的努力,同辈压力、社会压力、第一份薪水,和所谓的“对自己的期待”让我没办法把职业的选择跟其他的杂念分开。但是每次和国交的朋友们见面,我都发现大家都仍然坚持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许不是薪水最高的,也不是最令人羡慕的,但是大家都仍然在为自己的兴趣而努力。

 image.png

在我认识的人里,国交的朋友像是区别于所有其他人的一个存在,不管去到哪里都是特别的。跟这些老朋友在一起让我重新开始思考到底应该走上怎样的道路。在固有的压力下,在盲目地为所谓的职业目标努力的时候,我开始放慢脚步。在做数学题的时候,不由得想起来曾经在国交跟老师一起钻研不在课本里的内容是怎样的乐趣;在浮躁的时候,我能想到最好的解压方法就是去琴房练一会儿琴,长期在学校钢琴课的压力下我甚至忘记了自己本身有多喜欢这些曲子;在安排时尚社的拍摄的时候,焦头烂额地确保每个模特的造型都能被按时完成,稍微停下来却意识到设计每个人的妆容,和一群热爱美妆的人一起工作是多么有趣的一件社团活动;做pitch的时候担心会被提问到自己不会的问题,没办法放松地去给投资社的大家展示research的成果,但实际上我非常喜欢跟大家分享自己感兴趣的公司。我也渐渐从迷失的恐惧中清醒过来,也意识到自己的幸运。也许我并没有迷失,我正走在自己喜爱的道路上,只是忘记了偶尔放慢脚步,去欣赏身边的一切,去将自己的真心放进每一件决定去做的事,去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个人。

 image.png

但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想要走的道路,并脚踏实地地走完自己的旅程,也感谢国交的这种精神一直陪伴在我的身边。

 image.png






  

免责声明 - 本贴图片及人物头像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站旨在向全中国全世界华人宣传推广我的母校,认知我的母校,喜欢我的母校,实现母校“办中国最好的国际学校”的宏伟志愿,希望你、我、他、她共同促进母校的成长与发扬光大 。

推荐阅读:

你好,我们是来自深国交的游子社社员

游子|我们为何一次又一次地选择回来?

深国交2016年国际考试持续辉煌

版权声明:“备战深国交网”除发布相关深国交原创文章内容外,致力于分享国际生优秀学习干货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原谅,并联系微信547840900(备战深国交)进行处理。另外,备考深国交了解深国交及计划参与深国交项目合作均可添加QQ/微信:547840900(加好友时请标明身份否则极有可能加不上),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非常欢迎品牌的推广以及战略合作,请将您的合作方案发邮件至v@scieok.cn

本文链接:http://shenguojiaozhenti.scieok.cn/post/686.html

深国交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学在国交  微信公众号:scieok
微信号:ScieOk_cn

加微信,发送 2021 即可进群获取深国交备考资料,并有定期分享相关教育心得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赞助本站

支付宝账号

财付通账号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深国交2024年英美本科录取小计

    深国交2021年英美本科录取小计

未标注”原创“的文章均转载自于网络上公开信息,原创不易,转载请标明出处  
深国交备考 | 如何备考深国交 | 深国交考试 | 深国交培训机构 | 备战深国交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www.ScieOk.cn Some Rights Reserved.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23092号-1商务合作
友情链接:X-Rights.org |中国校园反性骚扰组织 | 留学百词斩 | 南非好望角芦荟胶 | 云南教师招聘考试网 | 备战韦尔斯利网| 备战Welles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