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如说,前几天一个妈妈在国际学校群里问了我一个灵魂问题:这个妈妈说,不图什么,就是可以多个选择。而且,本来有学籍就可以参加高考,不是吗?我说,是,你读国际学校,当然也可以参加高考。但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舍近求远,不直接读个公立,每年非要多花几十万,最后就为了参加一个明显没有竞争优势的考试—高考?她说,是为了没那么功利化的教育啊,升学还能多一个选择。说这话的感觉,充满了对国际教育的自信。感觉清北就是她家的,海淀六小强和西城四金刚这些学校都不存在一样。之前我认识一个小孩,在北京老牌优质国际学校读书,成绩出类拔萃,被老师和父母当成百年一见读书的奇才。所以妈妈很激动,觉得这样的基因不要浪费,去爬藤吧。这个妈妈知道,那些十几年只擅长躺平,一招被哈耶普录取的案例都是骗人的。于是就照着我说的思路,找了目标藤校在中国发offer最多的中学。一所公立学校。非常不好进,户籍西城不说,还需要学区房。但是她不怕麻烦倒腾房子挪户口,用尽人脉关系把小孩送了进去。这个天才一样的小孩,数学勉强及格,语文开了红灯,最不可思议的是英语,在国际学校上的,语法和写作也输了。一路追赶找全科一对一的老师狂补了小一年,才和自己公立的同学勉强对齐。所以,教育讲究体验感。不只是孩子需要体验,家长也需要体验。没有在公立名校里被虐过,就不会知道“读国际学校能高考”的思路有多可笑。读国际学校有学籍“能高考”自然是能的,但考个什么学校就不好说。然后有些家长就说“人生不只在于考哪所大学”,教育就是为了更自由、更开放、更有国际化视野。这碗鸡汤我饮下。没错,教育去功利化是全人类的追求。可是,如果你对未来没要求,完全可以选在家教,送去上学干什么呢?每年花几十万就为了人生躺平,是不是有点贵啊?如果只是测试学习成果,参加高中会考就够了,要参加高考升大学,不是为了拿学位证明自己实力,就是为了毕了业能找份好工作(还有爹妈的脸面)…这都需要985、211为自己撑腰,怎么可能无所谓?所以说到底,家长貌似无欲无求,其实是对自己重金投入的学校教育有一种“蜜汁自信”,觉得金钱开路万事可得,凭借自己的优质基因,就算从小读的是国际课程,也能在高中“双方向”选择上进退自如。
读国际学校真的能“双选自如”吗?对不起,我还是不信。
国际课程和国内的课程就好比两个水池,每天每个人只有24个小时向池中注水。学习能力是注水管的直径,你在某个水池里中花的时间多了,另一个自然就少。之前国际学校强调纯英文教学,中文的课量不够,有些中国孩子连中国话都不太会讲。后来家长想明白了,就算读国际学校,小孩以后还是要回国发展的。于是逼着国际学校增加中文课程,从三五节到六七节,学生的中文能力大幅提升,有些学校牛气的,阅读写作都敢跟公立做比较了。可是,公立学校语文课七节起步,一周多了能上十几节。怎么比?没办法比。就像公立读书,英文没办法跟国际学校的小孩比是同样的道理。他们一边觉得公立基础扎实,但对小孩管的太严自己受不了;一边觉得读国际学校孩子高兴,但对学术不能抱太大指望。遇到这种问题我就劝劝。读书这件事,就是时间换结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国内国外两套课程体系,教育思维从根上就不一样,学习的内容自然也不同。要是天才你随意,如果是普娃,你总是要早点下决心的,进行二选一的。很多家长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要痛下决心的时候又开始纠结焦虑了。尤其是疫情之后,看着家长花十几万买机票包机把滞留在英国的小孩接回国,吃瓜都吃的心惊肉跳。最慌乱的一段时间,我一天接十几个电话,都是来问“孩子以后如果高考,要不要小学就转回公立?”2020年,有一拨家长选择逃离国际学校,进入公立系统继续纠结。我很好奇,问她是到底怎么回事?是终于想清楚自己家的小孩要走国际课程还是公立系统了吗?毕竟面临小升初,方向也差不多要定了。她说没有。自己研究了好几个月全球未来的形势走向,都没想明白小孩到底是留在国内读书安全,还是选择出国去开阔眼界。于是就给小孩找了一所现在不用留学高考二选一的学校读书,这样就能继续观察未来留学趋势,把做教育决策时间推迟一点。之前她跟其它选择国际学校的家长一样,不让小孩读公立学校,并不是觉得中国的教育质量有问题,而是不喜欢那种公立的氛围:刷题做卷子,有事没事找家长。四五十个人的班级,一群小孩搞小团体…家长群里也不消停,各种报班、竞赛、考级的消息刷屏,看到别人不同段位地晒娃,自己就特别焦虑。为了让自己不焦虑,所以才忍痛放弃了扎实的公立教育,在语数外打基础的阶段就把小孩转到国际学校,自己心里也一直很遗憾。转到国际学校没多久,就遇到疫情了。现场围观了在线课之后,心里拔凉拔凉的。这水平还不如自己下手教呢,几十万花了,还不知道以后能读成个啥样?所以就又换了一所学校,选了一所教育氛围很国际化,但教学以公立为基础的学校。简单来说吧,就是用了国际学校的硬件、师资配置,教学内容以公立学校的语、数为基础,增加英语课量。而且英语课程包含听说读写,还有语法外,还有外教科学课,培养思维的IPC课程( International Preliminary Curriculum ,针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开设,具备很强的科学性。)。虽然学校不刷题不布置太多作业,但却把公立学校的教学优势全都吸收了。课量有保障,孩子的学习就能和公立校同步,而且老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公立背景海归双语人才均有,也一直在引进985、211双一流高校的硕博以上人才,足够给小孩打下了未来“双向选择”的基础。这种课程模式一直可以读到初中二年级。这就让家长有个更长的思考时间。学校还配有专业的升学指导老师,会和学生、家长持续频繁深度交流,和一起规划未来要走什么路线,是出国留学还是继续高考,都有机会选择。
如果出国留学,选国际课程,英文肯定是够用了。然后可以通过学校提供IGCSE/A Level、AP,加拿大BC课程及国际艺术课程,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其中,剑桥国际中心成立时间最长,在这里申请到牛津剑桥、英国G5大学的学生达30%。学校也开设国内中高考方向,甚至聘请原人大附中教研组长和海淀区学科带头人等优秀师资在一线任教……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路子也走得通。就算是现在小升初就换赛道去公立,写简历比拼琴棋书画自己也是不怕的。陶艺、武术舞蹈和游泳也是学校必修课。他们还要求小学毕业的时候,每个人都要会四种泳姿。之前转去公立读初中的小孩,啥都输过,就是体育从来没输过。跑步游泳打球样样第一,也算是国际学校没白读了。这个妈妈神秘地说,别人家的孩子为冲刺六小强和四大金刚,需要花时间和高成本搞综素强“鸡”,我家小孩学钢琴,直接在学校里就搞定了。因为学校自带70间琴房!70间啊,好壮观!不仅如此,还配有专业的钢琴老师。那天,她第一次去新英才学校参观,站在学校明亮洋气的大厅里的时候,正巧看见一个老师正在指导一个女孩弹琴。两个人沐浴在午后的阳光里,画面特别美。当动人的音乐从孩子的指尖流淌出来的时候,她突然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教育。”和这个妈妈聊完,我只觉得“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对中国家长来说,教育从来不是一个可以衡量性价比的投资,只要有能力,总是希望给小孩更好的教育,让他们有更好的未来。所以父母会焦虑,会纠结,会不断地变换赛道,从公立到国际,从国际到私立,然后又转回公立。他们不断地寻找教育的理想国:
可以让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老师们的细雨清风,言传身教,悄无声息滋润着他们的心灵,树立博爱的品格;还可以让他们努力地学习吸收知识,用“体育培养身体,用音乐塑造心灵”,可以无拘束地想象与创造,不断突破自我成就的边界;当然,最重要的,是留有足够空间和时间的教育,让他们能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热爱。这并不容易实现,因为世界上就没有那么理想化的学校。大多数家长对于教育的选择盲目,都是抱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看。在和上百个家长聊过之后,我知道这并不是他们真正的困惑。教育焦虑,其实是家长对未来世界不确定性的忧虑。所以择校的时候他们患得患失,前进时犹豫不决,总想找出一个最优解。可教育也许就没有所谓的最优解,它如同一只薛定谔的猫。只有当打开盒子的一刻,所有的决策才会得到最后的答案。在未来无法更清晰预见的情况下,只有提供更多教育的出口,才能给年轻人更多选择的机会。为了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新英才学校构建了“多元立交”的学习路径,同步开设国内高考课程、三种国际课程与艺体专业课程。在小学到初中二年级同步公立课程,强化知识点学习,同时引入了外教IPC(主题探究)课程,打下英文学习的基础。然后,每个学生在9、10年级可以自由转轨,可以选择国内外艺体院校升学,也可以读AP、A Level、加拿大BC省课程申请海外大学,还可以参加高考,申请国内大学。之前有一个在剑桥国际中心读书的学霸,主修A Level物理、经济、数学和中文,全部拿A到A+的成绩。闲来无事,他选修了AP数学和微观、宏观经济学,门门成绩5分…大家都知道,AP课程,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在高中阶段开设的大学预科课程,适合的是计划在美国读本科的高中生读,满分就是5分。一个计划去英国读书的学生,依靠多维度的测评成绩证明了自己扎实的学术成绩,最终被剑桥大学最顶尖的三一学院录取。这所学院可是英国申请难度最大的学院,牛顿、拜伦、罗素、霍金在这里读过书,还曾出品过3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所培养出这么富有挑战精神学霸的学校,成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其实16年我到过这所学校,当时感觉很传统,跟家长们描述感觉就不是一所学校。这次去了之后才发现,学校真如大家所说的,变化非常大。随处可见的区角,都是学生作品的展示,可以声控的猫房子,模拟太空舱,环保的服装设计,还有一条纯净的艺术长廊;校服史就是学生的创作史,每一套校服都是源自本校生的设计和投票;就连重要的玄关的装置,也是他们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年轻一代就会带给世界惊喜,打动人心。壮观的70间琴房,建在3层的游泳池,专业的陶艺教室,实用的图书馆,开阔的运动场…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教育资源;还有好吃的食堂(确实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食堂),学校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床位(2500多个床位好夸张),无论你寄宿不寄宿,都有一个可以午休的场所。学校里所展示的作品,从幼儿园到高中,都体现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如何在最大的程度上唤醒这个世界的未来。站在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学生自己设计的“猫屋”里,我小心翼翼对着声控装置吹了一口气,一个房间的灯开始纷纷亮起来,有大有小,有明有暗,但都闪着柔和的光,努力照亮一小片黑暗。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Miki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