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到了,各个学校期末考试成绩陆陆续续出炉了。按照教育部门的规定,小学不允许公布分数,只能评定等级。但是实际上老师批卷还是会有分数的。
家长也心知肚明,通常会在考试后私下问老师。
一些老师扛不住家长的“轰炸”,研发出了一套“黑话”。
一起来猜猜看吧!
大家都猜出来几分了吗?
这是硬生生把家长们一个个逼成了“FBI”。
如此规定自然是为了减轻学生压力,保护其自尊心,而家长则表示:平时作业基本不带回家,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自己好像个瞎子,一无所知。
教育部的规定可谓是用心良苦,目的是破除家长“分分计较”的攀比心理,减轻学生压力,缓解家长焦虑。
岂不知,这样的盲盒让家长更加抓狂,因为最终面对中考时,再见分晓为时已晚。
我们再来看看初二的成绩单吧!
老师情急之下居然想出了这样的办法,老师们也真的太不容易了。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中考迫在眉睫。再不看分数,连个区排名都没有,到时候志愿怎么填?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当今的唯分数论、公开排名、过度竞争,确实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压力,应该禁止。
但连正常的成绩知晓权都被一刀切没了,眼看走到另一个极端,家长们也是很难接受的。
有孩子欢欣鼓舞,但是家长和老师却忧心忡忡,因为他们明白,“双减”之下,孩子们正在逐渐拉开差距!
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成绩排名,也不知该从何处下手给予孩子学习上的帮助,而孩子也容易在学途中迷失,这使得家长更为忧心忡忡了。
如今学生已经作业少了,补课不能补了,这样的考试形同虚设,学生无法通过考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对自己所处的形式两眼一抹黑。
但是中考的竞争力增加了,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自以为学得不错,面对突如其来的中考分流,学生的心理素质能承受吗?
以往总有家长抱怨,学校老师不应该根据考试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这样对那些只有学习成绩不好其他方面都好的学生不公平。
双减过后,严格的等级赋分制,倒是让学生处于同一水平线了,可这样的考试还有意义吗?
当成绩变成了盲盒,真的能破除家长“分分计较”的攀比心理?真的能减轻学生压力?缓解家长焦虑?
教育内卷的今天,家长疯狂地在各种不靠谱的数据里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最后,受害的是谁?还不是我们的孩子?
考试的意义,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成果。为了帮好学生查缺补漏,督促后进生迎头而上别掉队。
大家都为了分数拼命学习,最后提高的就是分数线,而忽略了孩子的心智成长。
双减政策是“真情实意”地想要给孩子在分数的竞争上“减负”,让孩子的童年有更多的可能性,不要把目光只集中在分数上。
每一次的变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阻力,会让人不适应,会有一种越改越糟糕的感觉。
将成绩按区间划分,同一个区间的分数划为一个等级,以“等级”来呈现孩子的学习表现,是为了避免孩子和家长过度在意分数,分分计较,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均衡发展,造成孩子们在分数上的过度竞争。
唯分数论最后一定会陷入教育陷阱,教育却是一个培养好习惯的过程。
“双减”之下的孩子,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其实就像是在一条没有围观,没有对手的赛道上奔跑。
看不到对手,同时也听不到起跑的枪声,不知道自己是领先还是落后,只有到终点,才揭晓努力的结局和成功的谜底。
而在这个过程,有人埋头只管向前跑,有人却被路边的风景吸引,脚步不知不觉慢了下来。
“双减”之下,其实更容易拉开孩子之间的差距,自律的孩子,成绩稳步上升,不自律的孩子,就开始慢慢落后了。
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才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事情。
素质教育环境下的中小学生,考试成绩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广泛阅读、尽量多涉猎各种体育或户外项目,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喜欢的发展发现,这样才能在中考前更有内驱力,更加有目的性的努力学习。
未来社会需要的有竞争力的人才,不再是高分低能的人,而是会学习且爱学习,对世界有好奇心的人。
无论教育怎么减,
父母该承担的责任减不了,
孩子该付出的努力更减不了!
收起你的迷茫和侥幸,
管理好自己急功近利的心,
持续发力,耐心陪伴,
让孩子做个人格健全的人
比做个成绩优秀的人更加重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国际学校家长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