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年前,国际学校在中国还是「贵族学校」的代名词,随着中高产阶级收入的增加和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国际学校也逐渐投入中高产阶级的怀抱。
瑞士投行瑞信在《2015年全球财富报告》中指出,中国中产阶级人数达到1.09亿名,位居全球之首。而中国传统尊师重教的理念又让很多家长心甘情愿勒紧腰带去让孩子接受国际教育。
此外,中国留学生年轻化趋势也客观上促进了「从摇篮到高中」的民办国际学校的发展。日前,中国教育在线组织的《低龄留学调查问卷》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在高中及高中以下阶段就已经有了出国留学的意向。
从娃娃抓起的国际教育虽然花费不菲,但是对于家长来说可以让孩子更快适应海外学习生活,并且免受国内公立教育的辛苦。
据传中高产家庭有三大标配:国际学校、高级保姆、私立医院VIP。
“子女教育”是中高产人群最普遍的焦虑,如何选到一所既能彰显身份,又能给孩子最好教育的学校是中高产父母最为关注的。不过有了前人的启示,中高产家庭在选择学校这一块,早就思路清晰。最近几年,透过各种真人秀节目,我们会发现,明星富豪的孩子无一例外全都选择了国际学校。黄磊女儿北京汇佳、王菲女儿德威国际、陆毅女儿贝儿宋庆龄学校、马伊琍女儿包玉刚学校、任正非女儿上中国际、董卿儿子惠灵顿国际、香港的富豪们的儿孙们在汉基国际.....从这些星二代、富二代中就能窥探中国富豪子女的教育选择 —— 国际学校。
星二代不凡的表现屡上热搜,也将“国际学校”这个热搜词引入大众视野。人们这才发觉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家长们把目光放在了国内的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国际班身上。
现在的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拥有国际学校最多的国家。国际教育市场如此快的扩张速度,归根结底还是家长们旺盛的需求使然。
很多中高产阶级家庭的父母一早就想着让孩子接受国际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批判精神,今后可以走出国门,有更远大的前程、更广阔的视野。中国某低龄留学调查报告显示,超过2/3的被调查者在高中及高中以下阶段已有出国留学的意向。
但低龄化留学并非适合每一个家庭。于是,国际学校走进家长们的视线,成了中高产阶级的刚需,也成了资本竞相追逐的对象。
进入国际学校学习,既能让孩子接受国际化的教育,便于今后更快适应海外学习生活,又能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不失亲子情感的联通。
这些中高产家庭的家长们普遍接受过国内外高等教育和精英教育,比起普通家长,他们更钟情于给孩子国际化的教育,以此来多方位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学习能力,以及形成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养成自立自律的好品格,以便他们未来能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优质的教育资源必然是一种稀缺资源。公立学校为了照顾大众义务教育的需要,无法在个性化、差异化上下更多功夫。但国际学校不同,它所追求的不是通识教育,而是精英教育;不是招生规模,而是小班化的分层教学。
所以当家长们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可以支撑孩子一路就读国际学校的费用,国际学校就成了家长们的热门选项。那么,挑选一个好的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不可重来,家长需得慎重考虑。“老师,我女儿被万科录取啦,但我还想试试平和”......这些问题都是许多家长询问的部分择校问题,根据和谐问题,我们的大致可以把家长分为以下三大类:这一类的家长从小就对孩子升学有明确的规划,走公办还是民办,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早已酝酿了3年、5年、10年规划,并从小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各方培养。当面临孩子升学的时候,准备比较充分,也比较有自信。顺其自然型的家长遵循“放养教育”,对于孩子将来的升学没有特别要求,也没有特别的目标,觉得无论走哪条路都可以。低年龄段的家长,会觉得孩子还小,不用急着各种规划,可以走一步看一步。高年龄段的家长,会让孩子都尝试一下,即使不被录取也没有太大关系。
犹豫不决而焦虑不断,可能是现在绝大多数家庭的状态,因为学区、经济、同袍效应、信息匮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家长在择校关口还未明确让孩子走那条路。既不想孩子面临巨大的压力,也不知道孩子适不适合国际学校,左右徘徊,以至于孩子也失去了目标,增生了焦虑感。
近年来,不仅体制内名校受到追捧,知名国际学校入学标准也水涨船高。从近年来的招生数据看,不少知名国际学校的录取比例已经接近1:20。同时,很多家长因为信息不透明而走了冤枉路,面对一个完全不熟悉的教育体系和国际课程不知从何下手,更不用说,为孩子选一所合适的学校了。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深圳留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