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哈佛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普林斯顿近半数毕业生待业,MIT仅44%毕业生就业!世界真的变了!
近期,普林斯顿、康奈尔、耶鲁等顶尖名校的毕业生们,纷纷在社交媒体发出求助--自己投递了上百份简历,面试机会却屈指可数,甚至至今0offer。
“到底有谁能找到工作啊???”
当前求职难度远超预期。本地学生尚且如此,留学生所面临的就业挑战更是巨大。
究竟是就业市场紧缩,还是曾经耀眼的名校光环正在减弱?让我们来看看这场名校毕业生背后的“就业危机”究竟怎么回事儿!
不久前,普林斯顿大学面向2025届毕业生发起了新一轮“After Princeton”职业意向调查,共收到有效反馈501份,占应届毕业生总数的约40%。
结果显示,接近一半的学生在走出校园时仍处于求职状态,尚未敲定首份工作。这不仅打破了人们对顶尖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入职”的固有印象,也引发了外界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广泛讨论。
受疫情后科研经费削减的影响,许多原本计划进入学术界的理工科学生不得不调整方向,转而投身企业实习或全职岗位。数据显示,今年仅有12.6%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或从事学术研究,较以往17%-19%的比例明显下降。
与此同时,更多学生开始探索金融、咨询、工程、科技、医疗等多个领域,呈现出更加多元的职业路径。这也意味着,即便是普林斯顿这样的顶尖学府,毕业生的职业走向也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从就业满意度来看,金融与科技行业依然是毕业生心中的“香饽饽”。数据显示,约85%进入金融行业的毕业生对首份工作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软件工程领域的满意度更是高达92%。此外,部分选择创业的学生也反馈出超出预期的成就感。
但相比之下,公共卫生、媒体出版及艺术等偏文科方向的同学则面临更大挑战。超过80%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仍在等待机会,尤其是文科背景的学生,53%的同学至今仍未落实任何职位。这种“供需失衡”的局面,正在考验这批精英学子的职业选择与现实之间的平衡。
谈到薪资,普林斯顿毕业生最常给出的年收入预期区间仍集中在3万至5.9万美元之间,与去年基本持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期望年薪达到或超过9万美元,这一数字已经远高于美国75%工薪阶层的平均收入水平。
这也反映出一个趋势:即便就业节奏放缓,这些顶尖人才对自身价值的定位依然坚定,且普遍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UC伯克利计算机系教授James O’Brien在LinkedIn上转发了华尔街日报的一篇《科技行业就业遇冷,短期内难见转机》,表示自己的学生正处于这种现状:如今的求职环境太艰难了。
拥有本科学位的大学毕业生,即使表现优异,甚至GPA为4.0,也依然找不到工作。
更可怕的是,在教授看来,这种情况恐怕不可逆转,以后会影响到每个领域的每个求职者。
曾经,UC伯克利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即使不是尖子生,也会收到多份offer,岗位、薪水、地点、雇主都十分有吸引力。
但最近,该专业的许多大学生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惨淡事实:即使拥有学位,工作也很难找。
即使GPA 4.0的优秀学生,也开始向教授诉说焦虑。尽管他们的成绩单和简历十分漂亮,却没有得到多少工作机会。
O’Brien教授猜想,这种状况还会每年持续下去——即使是今年刚开始上大学的人,四年后在找工作时也是如此。
这就很可怕了。
因为可选的职位有限,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被解雇,未来的毕业生也会继续这种「毕业即失业」的大潮。
以前,考上好大学几乎就意味着饭碗解决了,但在如今的美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竟然变得如此低迷。
在教授的帖子下,不少人表示赞同:「如今美国的就业市场,可以说是处于几十年来最糟糕的时期。」
求职者需要花费数月申请职位,但很多职位根本不存在;即使职位是真实的,简历也要突破AI和超负荷HR部门的审核;接下来,就是和百万名竞争者厮杀,脱颖而出的人才能获得一个996的机会。
一名学生说,自己GPA 3.83,辅修数学,在这一届计算机毕业生中应该算前25%了。
然而自己申请了很多工作,至今还没有拿到offer,这让他十分不安。
而这位同样在IT行业拥有多年经验,被裁员,而且还没找到工作的网友,则更加焦虑。
「要是这种形势继续下去,我真的很担心短期内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就是,找工作困难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无论是哪个专业。
很多人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完成了四年大学学业,结果一毕业就是迎头痛击。
在一份报告中,研究者发现,52%拥有学士学位的毕业生, 在毕业一年后从事着和学历并不匹配的工作,就算在十年后,这一比例也仅仅下降到45%。
全国大学与雇主协会对雇主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今年大学毕业生的招聘预测低于去年。
不仅是科技行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行业今年计划减少14.5%的招聘岗位,与去年16.7%的招聘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科技行业,形势已经尤为严峻。
教授后来又补充道:科技行业的初级岗位却非常稀缺,而且竞争异常激烈,申请者中不乏能力远超岗位要求的求职者。
但另一方面,部分职位则在招聘特定领域的资深人才,而要找到这样的人并非易事。如果你能够满足这些职位的要求,那么前途自然就很光明。
今年8月,Intelligent.com对966名参与公司招聘决策的负责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75%的公司表示,今年招聘的一些或全部应届毕业生表现不佳
60%的公司解雇了今年招聘的一名或多名应届毕业生
15%的公司或许明年不会招聘应届毕业生
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公司认为应届毕业生没有为职场做好准备,无法应对工作量,且表现不够专业。
报告指出,仅有25%的公司表示所有应届毕业生表现优异,而62%的公司表示只有部分表现优异。
此外,还有14%的公司报告称仅有少数或没有应届毕业生表现优异。
对于表现不佳的应届毕业生,有79%的公司表示会把他们纳入绩效改进计划,其中60%的公司最终解雇了部分员工。
这些招聘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缺乏动力或主动性(50%)、缺乏职业素养(46%),以及缺乏组织能力(42%)。
其他因素还包括,沟通能力差(39%)、缺乏相关工作经验(39%)、难以接受反馈(38%),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不足(34%)。
具体来说,有21%的招聘经理报告称,应届毕业生经常无法应对工作量,约20%表示他们经常迟到,约17%认为他们难以管理,15%指出他们常常会延迟提交任务。
不过,大部分(84%)公司依然计划在2025年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而约5%的公司表示不会招聘,还有10%的公司尚未决定。
对于那些不计划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公司,其主要原因包括不招聘入门级岗位(51%)、对他们职场准备不足的担忧(31%),以及应届毕业生的高流失率(31%)。
当被问及哪些因素会让他们更倾向于招聘时,57%和56%的公司表示展现主动性和积极态度是重要因素,53%认为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此外,能够接受反馈(50%)以及守时可靠(49%)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所以,AI专业的博士求职就很顺利吗?
其实也未必。
最近一位在读第三年博士的学生发帖表示,自己对于毕业后的求职十分焦虑。
虽然所有发表的论文自己都是一作,但三年来自己基本没有参与任何集体工作,除了自己的实验室小组之外几乎不认识任何人。
但是很多论文都有不少作者,而且来自多个机构。
相比之下,自己就形单影只,而且在学术界也没什么人脉,也没什么名气。
而且,他发现自己很难建立实验室之外的联系,大多数实验室伙伴跟自己的研究领域也并不相干。
有人在评论区表示,不必给自己太多压力,因为自己一直担心找不到工作,结果一周内就找到第一份工作了。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他这样的好运气。
有人就表示,机器学习领域实在是太卷了!
想被录取进一个项目,大多数都要求顶会论文。博士后的岗位竞争也十分激烈。
题主表示,EE专业想进英特尔、英伟达、高通这样的公司,可比机器学习专业容易多了:
想拿到博士学位或者发论文根本不那么严,EE工作也并不需要CS专业那样「无所不能」,只需要掌握很少的技能就可以了。
因为他毕业时就获得了EE学位,但看到自己的前同学后,他实在是太后悔读CS博士了!
原因就在于,ML实在太卷了。尽管他的履历远比自己的EE博士朋友优秀,但他们博士毕业后很容易找到工作,加入顶级公司担任工程师,面试也不像CS的魔鬼面试一样,需要通过刷LeetCode来拿到。
有人表示,原因在于AI领域太热门了,不仅是机器学习博士,物理学/数学/任何科学博士都能进入该领域,因为研究与AI有交叉。
门槛自然就随之水涨船高了。
甚至可以说,跟物理学等硬核科学相比,AI太简单了。该领域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经验性的,任何有编码技能和一些直觉的人,都能找到一些东西发成论文。所以每年都会有两三万篇AI论文面世。
有人鼓励楼主说,加油卷吧,如果进入大型科技公司,收入就会达到50万到200万美元。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Neurips已经开始有高中生赛道了。
不过,现在流传的50万美元,也只是TOP 2-3%顶级机器学习博士的薪资,Meta、谷歌等非初级岗位才有这个薪水。
或者,可以去卷对冲基金和量化。这个行业空间很大,可能普林斯顿和斯坦福的计算机博士举步维艰,但Baruch硕士生却能拿到百万年薪。
第一重颠覆:学历溢价加速缩水
曾经,大学毕业生收入比高中生高出69%的“学历红利”正在消散。2023年数据显示,这个数字已缩水至50%。企业不再为文凭支付溢价,而是为能力买单。
第二重颠覆:高光行业集体失速
投行、科技、咨询这些名校生的传统阵地正在全面收缩。更令人错愕的是STEM领域的寒冬:
纽约联储数据显示,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工程等专业赫然登上失业率榜单,而哲学、艺术史等“冷门文科”失业率却低于金融、CS。
当AI宣称“我已经会编程”,企业开始疯狂追逐那些具备思辨力、同理心与叙事力的“非标人才”。
第三重颠覆:全球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
美国高学历青年失业率飙升不是孤例,英国毕业生起薪十年首降、日本青年非正规雇佣率突破40%……这场震荡暴露的,是整个教育体系与产业变革的错位。
当旧地图失效,我们需要绘制新航海图。今天的留学,正在经历价值坐标系的根本迁移:
1、硬通货变迁:从“名校文凭”到“全球胜任力”
企业HR不再追问“你毕业于哪个学校”,而是考察“你在跨文化团队中如何化解冲突”“能否用三种语言处理跨国并购案”。这种文化解码能力,正在成为新的职场硬通货。
2、能力升级:从“知识容器”到“复杂系统生存者”
麦肯锡最新报告揭示:具备跨文化管理能力的留学生,在跨国企业区域总部岗位竞争中胜率提升60%。这种能力不是考试成绩能衡量的,它需要在多元文化碰撞中反复淬炼。
3、价值创造逻辑转变:从“就业准备”到“人生跃迁”
当76%的留学生在6个月内完成文化适应,当89%的留学生能快速适应新环境,留学经历本质上成为一场“抗风险成长实验”。它锻造的韧性、决策容错率与认知迭代速度,正在重构个体的人生算法。
文章转自公众号:赢留学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备战深国交网”除发布相关深国交原创文章内容外,致力于分享国际生优秀学习干货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原谅,并联系微信547840900(备战深国交)进行处理。另外,备考深国交,了解深国交及计划参与深国交项目合作均可添加QQ/微信:547840900(加好友时请标明身份否则极有可能加不上),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非常欢迎品牌的推广以及战略合作,请将您的合作方案发邮件至v@scieok.cn
本文链接:http://shenguojiaozhenti.scieok.cn/post/5066.html
未标注”原创“的文章均转载自于网络上公开信息,原创不易,转载请标明出处
深国交备考 |
如何备考深国交 |
深国交考试 |
深国交培训机构 |
备战深国交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www.ScieOk.cn Some Rights Reserved.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23092号-1商务合作
友情链接:X-Rights.org |中国校园反性骚扰组织 | 留学百词斩 | 南非好望角芦荟胶 | 云南教师招聘考试网 | 备战韦尔斯利网| 备战Welles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