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独立日,总统特朗普签署“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使其生效。7月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大而美”法案,表决结果为218票对214票,该法案在川普设定的7月4日(美国独立日)最后期限前送交总统签署。
法案内容包括减税、加强边境安全、削减社会保障支出等内容,被民主党称为是“劫贫济富”、“给亿万富豪阶层的礼物”。
或许很多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大而美法案的通过,对于教育的影响也非常巨大。
法案中有一项是把美国高校捐赠资金投资获利的税提高到8%-14%(过去是1.4%),学校缴的税更多了,势必会影响学生奖学金的申请,未来学费仍会继续上调。目前美国私立大学的总费用早已突破9万美元,部分学校已经是10万美元,高昂的学费是否会劝退很多中产家庭呢?
此外,法案对各州补贴的大规模削减,各州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削减对高等教育的支出,州立大学学费收入增长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是否会有一批大学面临倒闭?
7月1日,特朗普政府突停70亿美元K12教育拨款,理由是“资金正接受审查”,这笔钱包括用于课后托管、英语学习、教师培训、心理健康服务、学业辅导等六大关键项目。
结合美国移民局最新发布了留学数据,关于中国留学生的动向,整体来看,虽然美国仍然是全球留学生的第一选择,但中国家长对高等教育阶段的赴美留学,正变得越来越谨慎。
中国比印度留学生少了近10万
2023年,美国F-1和M-1签证(学术类和职业类学生签证)下的国际学生总数达到 158万,比上一年增长了5.3%。这些学生来自229个国家或地区,分布在K-12到博士、职业技能等多个层级,攻读的专业也多达1461个。
在这229个国家/地区里,亚洲留学生超过7成,印度、中国、韩国成为排名前三的生源国。仅印度和中国这两个亚洲大国几乎占据赴美国际生的半壁江山(47.5%)。
但中国已经连续第二年让出“第一大生源国”的宝座。
2023年中国向美国输送了 329,541 名学生,相比上一年略有下降;
而印度的留美学生人数却大幅增长,达到了近43万人,比中国超出9.2万人,差距正在逐步拉大。
不过,在低龄留学(K-12)领域,中国依旧稳坐第一名宝座。2023年,就读于美国K-12阶段的留学生里,其中中国学生占了26.7%,比上一年还略有增长;越南和韩国紧随其后。
这也说明了一个趋势:坚定赴美留学的“超高净值”中国家庭倾向于早一步让孩子出国读书,在本科及以上阶段反而变得更为谨慎。
在专业选择和就业路径上,目前最受国际学生欢迎的专业依旧是计算机科学。尤其是STEM领域,毕业后可申请最长三年的OPT工作许可,是很多人留美工作的跳板。
■ 20个最受国际学生欢迎的专业以及就读人数
不过从OPT/STEM OPT的申请数据来看,差距已经显现:虽然印度和中国身为前二的生源国,但在毕业后留美的工作上,差距很大。
其中,有资格参与STEM OPT的学生近半数来自印度(79,331、47.9%) ,中国学生不及一半,占比20.4%。
虽然美国依旧是全球教育资源最丰富、名校最多的国家,不可否认,赴美留学依旧是许多家庭“优先考虑”的方向,但中国家长的态度正变得更理性、更务实。尤其是本身条件普通、家庭预算有限的中产家庭,不再轻易“all in”,而是会更多权衡:
投入与产出是否匹配?
孩子是否能真正受益?
安全性如何?
性价比高不高?
我最近就认识了两位家长,原本都是打算送孩子来美国读书,但最后都因为现实的考量放弃了赴美留学的打算。这两位的经历,也许就是如今越来越多中国家庭在面对留学选择时的一个缩影。
朋友的孩子在街头被抢,
成为我们“弃美”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女儿在杭州一所国际学校读高中。她升高一前,我们全家就已经做好了让她本科去美国留学的打算。我们不是想让她留在美国发展,只是觉得,美国的教育资源好、学校多、文凭含金量高,而且留学本身就是一次挺宝贵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对一个女孩子来说,多见见世面、多点独立性,对她将来肯定有帮助。
我们一家人其实对美国不陌生,以前去纽约、波士顿、加州这些地方都旅游过,我老公还因为工作关系外派美国待过一年,算是有点底气和熟悉感。虽然那边生活不如国内方便,但整体来看,美国确实是一个读书、长见识的好地方。所以我们最开始目标就很明确,申请美国。
孩子原定明年秋季入学,我们在她高二就找了留学机构,语言成绩、背景提升、暑期实习、课外活动,基本都是围绕美国传媒类专业来准备的。她自己也挺感兴趣的,目标学校定得也不低,像哥大、华盛顿大学、加州的几所高校,都是她理想的学校。
但从特朗普再次当选开始,一系列对留学生不利的消息就扑面而来。我们看到很多新闻,说美国签证政策可能进一步收紧,还听说一些国际学生因为各种理由被遣返。还有的消息更可怕,说有学校、政府机构在讨论针对中国学生的“额外审查”。
我们就开始有点犹豫了。孩子去的是人家的国家,万一那个国家对你不友好,你再优秀、再努力,也得低人一头,毕竟你只是“客人”。
于是我们跟留学顾问商量,要不要“多条腿走路”,申请一些其他国家的学校。英国我们女儿一直不太喜欢,说天气太阴沉、文化也不适应,就排除了。法德这些地方语言不通,我们也没考虑。
加拿大申请的人很多,但选校范围小,名校相对少,而且费用也挺贵,综合下来性价比也一般。后来顾问建议我们看看香港,说那里学校虽然不多,但整体质量高,像港大、港中文都挺有名,在国内的认可度也高,传媒专业也不错。
其实我们一开始对香港没有太多兴趣,觉得去香港没“出国”的那个“光环”。但就在我们犹豫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决定。
我有个朋友,她儿子比我女儿大一岁,去年已经去芝加哥一所高校读本科。那个城市我们以前旅游时也去过,感觉有点乱,但没想到真能出事。
前几天她儿子晚上出去买饭,在路上被抢了。三个蒙面人拿着刀要他钱包,他身上其实也没带多少钱,对方拿到钱后还骂骂咧咧,用一些特别难听的词攻击他。那孩子才刚成年,人生第一次离家这么远求学,哪见过这种阵仗?事后吓得不轻。朋友听说后,当晚就买了最近一班机票飞去看儿子。
朋友跟我讲这些的时候,我整个人都不好了。我没敢细想——要是我女儿遇到这种事,我怎么办?她要是真出了什么事,我还能活下去吗?过去我们也常在新闻里看到美国留学生被抢、被杀、被歧视的报道,但看多了反而有种麻木。直到这件事发生在身边人的孩子身上,我才突然意识到,那不是虚惊,是随时可能砸到自己头上的铁锤。
我们全家开了家庭会议,认真讨论后最终决定放弃美国,转申香港。
这个决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是五味杂陈。
一方面我们觉得安全最重要,女儿的安全是底线,是其他任何“梦想”“排名”都换不来的;
可另一方面,也确实很失落。从高一就开始奔着美国准备,各种申请材料、活动经历都是为美国定制的,那些语言成绩、暑期工作坊、传媒公司的志愿经历全都带着美国名校的影子。现在突然转向香港,有点像是重重拿起、轻轻放下的感觉。
女儿也挺不开心的。她从小喜欢看美国电影和美剧,对美国有种天然的憧憬。一开始她还想争取一下,说是不是可以报几所美国高校试试看。我们也跟她讲了很多遍,讲安全、讲不确定性、讲真实的留学生活,并不是想吓她,但她确实也慢慢接受了。
我们现在也做了两手准备:
总之,过程很纠结,但现在我们心里比较踏实。只是,确实有种“走了很多弯路”的感觉,花了那么多精力准备的方向最后没有用上,挺可惜的。可这年头,人生哪有不拐弯的路呢?留学虽然是人生中很重要的经历,可是比不过平安的重要啊。
在国内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留学就有些“鸡肋”
我儿子本科是在沈阳一所二本大学读的环境工程,学校不算特别好,专业也挺冷门的。毕业那年,他在招聘会上转了一圈,投出去的简历十有八九都没回音,有的单位开得薪资也让人泄气。
我们也想过让他出国读个硕士,怎么说也是给学历“镀层金”,回来也许能找份好工作。之前也咨询过留学中介,了解了申请流程、费用,还有可能拿到的学校。后来衡量再三,我们还是决定放弃出国留学这个打算,原因其实很现实。
👉第一是性价比太低了。
我们家就是普通中产,在沈阳额外有一套房、还有一点存款,但真要供他留学,那得卖房加动用部分积蓄。中介给出的院校名单也不怎么理想,排名都在50到100之间,和清北复交那些真正“镀金”的不在一个段位。去美国两年,学费住宿机票怎么也得一百万。
关键是,花了一百万回国之后,找工作的竞争力也不一定比得上国内研究生强多少,尤其是读的学校不够亮眼的话,很多HR看都不看。我们不是不舍得花钱,而是不想把钱花在一个回报率太低的项目上。
👉第二就是专业的问题。
他本来就不是特别喜欢环境工程,只是因为学过、熟悉,才继续申这个方向。但你说,要换个方向呢?他又没积累、没项目经历、也没兴趣。转专业风险太大,读得吃力不说,将来也未必找得到工作。
我们也打听过,在美国,环境工程其实是个很依赖沟通的工科方向,尤其是要和政府、社区、客户打交道,语言要求非常高。我儿子这方面不擅长,性格内向、口语一般,真去了美国,肯定吃力。
再说了,这个专业在美国也不是热门,听说很多环保类的项目都和政府有合作,留学生身份根本进不去。即便能留下来,薪资也远远比不上搞IT的。我们家又不是移民家庭,在美国也没人脉,孩子想留下来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何况,这年头就算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也是就业困难户。我们家有个亲戚的孩子,两年前就去了美国读计算机硕士。那孩子成绩也不错,读的是美国一所排名三四十的学校,毕业前我们家都觉得他肯定能留下来。结果呢?今年毕业了,找了半年工作,投了几百份简历,连个像样的面试都没几个,这个月就回国了。
你说,连这种学校、这种专业都这么难找工作,我们家孩子的背景和专业,恐怕连门都摸不到。
后来家里托人帮忙,给儿子找了一个科学院下面的研究助理岗位,专业对口,非编制内的。五险一金、补贴都有、没有绩效,到手六千左右。非编制的工作虽然不稳定,但至少先有了一份我们都能接受的工作。
而且我们也不是完全没有打算:在职读个研究生,甚至博士,然后如果有编制机会,就去考。在国内嘛,关系网找找人总能搭建起来。可你如果在国外,我们爱莫能助。
说实话,放弃出国这事,我心里也不是没有遗憾。谁不想让孩子多看看世界、开开眼界?可我们这条件就是普通中产,没法不算账。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其实舍得在教育上花钱,也愿意为孩子咬牙托底。但再舍得也不能不考虑性价比。
孩子留学的钱,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养老钱,如果花下去了,结果既没学历溢价、也没工作回报,那真是“人才两空”。出国留学当然有好处,眼界、能力、独立性这些我都认可,但如果最后还是找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那就是0,那些所谓的意义在现实生活里也只是小数点后面的附加值了。
「 写在后面的话 」
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在美国发展得不错的孩子,比如有人从藤校毕业后进入上市公司的管理岗;也有人目前在读大学本科,但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初创公司,还拿到了投资;还有人进入了知名科技大厂、咨询公司、金融公司。
当然不可否认,这些孩子确实从小就非常优秀,全面发展,很会利用身边的资源。
而上面这两个“普通”家庭的经历,反映出越来越多家长对赴美读书——尤其是高等教育层面的投资,正在变得更加理性和谨慎。
首要原因还是经济层面的现实压力。近年来,国内不少中产家庭的资产出现增长停滞、缩水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可用于教育的“可支配资金”自然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就业市场整体趋冷,毕业即高薪、留学即回本的黄金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家长们在算这笔教育投资的账时,越来越会关注性价比:几十万、上百万的投入,换来的是怎样的就业前景、职业发展、生活稳定性?
而现实是,近年来海外硕士回国求职难、薪资低的情况并不罕见,高等教育的性价比确实在贬值,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
其次,是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家长们的担忧。一些负面的政策动向、签证收紧、对中国留学生的警惕情绪、甚至某些极端的治安事件,都让家长对“把孩子送去一个不确定、甚至可能不友好的国家”这件事,产生犹豫甚至退却。对家长来说,孩子是家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在不明的环境下冒险,把孩子送出国,风险太高、代价太大。
总而言之,在安全、成本、回报、发展前景等多重维度上,许多家庭开始重新评估出国留学的价值,留学经历不再成为中产家庭对孩子教育投资的必要砝码。而在经济下行和国际局势尚未明朗的局面下,这种理性、谨慎、甚至保守的趋势在接下来四、五年内,大概率还会持续下去。
作者: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备战深国交网”除发布相关深国交原创文章内容外,致力于分享国际生优秀学习干货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原谅,并联系微信547840900(备战深国交)进行处理。另外,备考深国交,了解深国交及计划参与深国交项目合作均可添加QQ/微信:547840900(加好友时请标明身份否则极有可能加不上),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非常欢迎品牌的推广以及战略合作,请将您的合作方案发邮件至v@scieok.cn
本文链接:http://shenguojiaozhenti.scieok.cn/post/5044.html
未标注”原创“的文章均转载自于网络上公开信息,原创不易,转载请标明出处
深国交备考 |
如何备考深国交 |
深国交考试 |
深国交培训机构 |
备战深国交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www.ScieOk.cn Some Rights Reserved.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23092号-1商务合作
友情链接:X-Rights.org |中国校园反性骚扰组织 | 留学百词斩 | 南非好望角芦荟胶 | 云南教师招聘考试网 | 备战韦尔斯利网| 备战Wellesley